北川地震遗址保护的理想与现实
2013-07-15 17:28:05 未知
近日,网络上一场关于地震遗址存废的争论正愈发激烈。有地质研究学者质疑北川地震遗址的保护价值,认为“遗址被大水淹没,至少几亿人民币打了水漂”、“与其花巨资去维护不如让其消亡”。
“不是该不该保护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保护的问题。”这是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对废存之争的回答。在他们看来,地震遗址被赋予着“铭记灾难、寄托哀思、凝聚精神”的重大使命,需要永久保存下去。但现实是,由于迟迟无法解决暴雨时期堰塞湖的洪水问题,遗址在一次次的冲刷中正逐渐消亡。
一群守“墓”的人
老县城遗址是北川人寄托情感的地方,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个“公共墓地”。每年约有20万人从北川或绵阳前来祭拜亲人
7月8日下午,北川县曲山镇仁家坪暴雨如注,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下称“指挥部”)群众工作部主任白强和同事一直在抢险救灾。“雨水一下子把老县城的导流堤注满,我们全力用沙袋想把水堵住。老百姓都说,几十年都没见过这样的暴雨了。”
这是仁家坪50年来的最强降雨。数百米之外,北川老县城遗址也正被汹涌的洪水一寸寸淹没。数据显示,9日上午唐家山堰塞湖和北川老县城降雨量高达285毫米,致使唐家山堰塞湖水位抬高8米,洪水将遗址大面积淹没。“老县城绝大部分都泡在水中。”指挥部一名工作人员说。
7月12日,南方日报记者在北川老县城入口处看到,由于北川老县城遗址地处景家山、王家岩包围的低洼地带(当地的说法是“包饺子”),大量的洪水囤积其中,虽然当日雨势已经减小,仍有大片工厂、住宅被洪水淹没,老县城的地标、北川大酒店、钟楼等建筑仍未露踪影。
这样的场景让65岁的北川老人王诗安感到心痛。“我在这个县城里生活了46年,可以说和县城一起长大的。我的很多亲人就长眠在这里,如果家再没有,我以后去哪里找他们?”汶川地震中,王诗安的20多名亲人不幸遇难,由于对老县城念念不忘,他始终无法适应新生活,遂选择了回到老县城守护遗址。
在王诗安眼里,守护遗址近乎神圣。去年3月,退休在家的王诗安来到老县城祭奠亲人,一条“保护遗址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横幅让他感慨不已。“地震的伤害实在太大。人类虽然难以预警,但至少能够从遗址中学到预防的知识,在下一次地震中尽量避免伤亡。”于是他报名参与夜间守护遗址。“我们是一群守墓人。”
坟墓是当地人对老县城遗址的普遍说法。即使迄今老县城遗址已经免费接待社会公众360万人次参观纪念,但张一强每次来老县城都有一种上坟的感觉,“看看以前和孩子妈妈在一起的日子。”
接待参观公众的工作人员也忌讳称参观人员为“游客”,“老百姓完全不能接受"游客"的说法,这就是他们家的祖坟。”
王诗安说,每年清明、“5·12”、“鬼节”、春节或者是某遇难者的生日,大批的本地人前来老县城祭拜亲人,但他也同时发现,每年前来祭拜的人逐渐少了,“也许伤口开始慢慢抚平了,适应新的生活了。”
“指挥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40万人前来祭拜,其中20万人为北川或绵阳本地人。
开始“守墓”后,王诗安每晚通宵巡护老县城,在漆黑寂静的县城里一遍又一遍地走。“突然哪里风吹得哐当一声,同事们就怕得要死,我却很坦然。我跟他们说,都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有什么好怕的呢。”
时间的流逝,加上洪水的不时洗刷,王诗安对遗址区原貌的改变尤其敏感。“草长得特别凶,楼也变得越来越脆弱,经常需要用竹子去支撑,原来信用合作社大厦有一座钟楼,地震时指针就停留在14点28分,但慢慢地钟架生锈坍塌了。要保护好遗址啊。”老人的言语里充满了惋惜。
在“指挥部”副指挥长刘强看来,王诗安和老县城血脉相连的大爱尤其让人动容,这也是很多北川人具备的品质。“老县城遗址就是北川人寄托情感的地方,这就是个公共墓地。如果有家人在地震中遇难的话,他会要求把这个遗址废除吗?”
遗址废存之争
在北川老县城恶劣的地形条件下花大力气保护地震遗址是否可行?保护遗址并非第一次因为资金问题陷入纷争
暴雨袭击四川期间,一股舆论风暴也在北川老县城遗址的上空迟迟未散。网上质疑为保存北川地震遗址数亿投资打水漂的声音此起彼伏。是继续耗费资金保存还是任其自然消亡?双方各持观点大打口水仗。
事实上,保护地震废墟不止一次因为资金问题陷入纷争。在2009年相关部门提交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中,估算遗址博物馆项目投资约为23.45亿元。这个庞大的数字一经披露即引发争议。
随后该方案进行了调整。“指挥部”宣传处主任景富国解释称,2010年四川省相关部门批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及遗址保护工程,概算总投资6.7亿元,实质财评后到位资金只有4.7亿元。这些投资建筑的工程包括一座地震纪念馆、一个地震遗址保护区和曲山镇灾后重建的集镇任家坪。“网上"几亿元打了水漂"的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
景富国坦陈,老县城遗址被淹是老问题,基本上每年都要被淹一次。首先因为老北川县城位于两山夹一沟的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其次是汶川震后,老县城周围的山头容易形成滑坡,泥石造成堵塞;三是地震导致唐家山堰塞湖至老县城湔江沿河山体松动,泥石致使遗址区河床已比震前抬高了10—15米。
他表示,正由于投入6000多万元的保护资金,建了拦沙坝、导流堤,所以老县城经受住了50年来最强暴雨引发洪水的考验,没有任何震损建筑垮塌,老县城周边也未发生较严重的泥石流,“可以说北川老县城遗址目前安然无恙!”
景富国提供的《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项目投资一览表》显示,为防止老县城被泥石流侵袭,“指挥部”在老县城四周修筑了拦沙坝和导流堤,同时对遗址建筑进行了加固。另外,为方便参观纪念,同时新建了祭拜台、广场等公共设施。
这其中,安全防护网耗资150.89万元,震损房屋加固及重要事件发生地保护耗资1900万元,黑色护栏及木质栏杆耗资400万元,道路及人行栈道耗资1400万元,包括拦沙坝在内的两段北川老县城防洪堤工程耗资2200万。“真正用于北川老县城保护的资金为6050.89万元,根本未超过1亿元。”
不过,有地质研究学者质疑保护行为的价值。署名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嵇少丞的文章称,“在北川老县城那样恶劣的地形、地势、地质条件下,如果不建成大型的地上地下排水系统,地震遗址是不可能保存的。若要花巨资建大型的地下排水系统,有那个必要吗?与其花巨资建设与维护,不如让其以自然的方式存在与消亡。”
对这种说法,刘强表示震区人民从情感上难以接受。“汶川地震中有1.5万多人在北川老县城遇难,逃出的只有7000多人,老县城就是遇难者家属的祖坟。人家家人在那里"没得"了,你现在说让遗址自然消亡,谁愿意答应?”
同时景富国认为,北川地震遗址蕴含着巨大的科研和科普价值,“对推进中国和世界地震科普研究和人类的防灾减灾事业、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知识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相关部门的设计中,老县城遗址被赋予着“铭记灾难、寄托哀思、凝聚精神”的重大使命。刘强认为,为留存地震灾难的记忆,缅怀地震遇难同胞,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保护羌族文化,投入6060.89万元保护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很有必要的。“不能仅仅因为遭遇了50年来最强暴雨,淹了部分遗址而否定保护的重要作用。”
遗址保护之路
对“指挥部”而言,摆在眼前的“不是要不要保护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保护”的问题。解决洪灾首当其冲
7月11日,地震时期引发万千感动的“吊瓶男孩”北川中学学生李阳的一名同学来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也就是紧临北川老县城的北川中学遗址。5年的时光并没有让伤痕愈合,她在观看展览时一度悲痛得难以抑制。在老北川,每一天都有这样哀伤的情景。
这个名为“裂缝”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自今年5月9日向公众开放,此次也遭遇了50年来最强暴雨,但并没有受到洪水冲击。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纪念馆已接待社会公众近30万人,即使在暴雨期间日接待量仍超3000人次。
按“指挥部”设想,借着地震纪念馆、北川老县城遗迹和唐家山堰塞湖等地震遗产,去发挥其教育、科普和宣传作用。因此,摆在眼前的“不是要不要保护遗址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保护的问题。”
解决洪水问题首当其冲。景富国表示,此次等洪水退后需要及时对老县城进行人工清淤,同时一些被损坏的公共设施需要修复。但要彻底解决洪水问题,还需对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主要举措包括对老县城河道两边的泥沙进行加固、对河床进行疏浚,以及炸掉老县城旁的龙尾山,让连接堰塞湖的湔江河绕过老县城,这样就能彻底解决洪水问题。”
刘强透露,堰塞湖下游防洪综合治理规划已进入审批立项阶段,预计今年汛期结束后实施。根据规划,近期将进行老县城段河道清淤,还要进行老县城防洪堤加固和应急抢险通道护岸等二期工程。
事实上,除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遭遇洪灾,其他地震遗址也频频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曾两次遭受山洪破坏。嵇少丞认为,大地震之后,地形地貌远离平衡态,要达到新的平衡态少则几十年,人与大自然硬斗,劳民伤财最后还是要输。
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国家“5·12”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建设专家组组长彭晋川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这次洪灾过后需要花费多大代价维护老县城,得专家进行评估后才能知道。“去淤、加固都需要一定的费用,太大的话则没必要。”
“保护地震遗址一个相对科学的态度是以自然保护为主,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次生灾害防范,这样投入小些。接下来北川方面将对堰塞湖下游湔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的目的是保护下游民众不受洪灾威胁,但客观上对解决老县城的洪灾有帮助。”
“像北川这样对地震遗址进行大规模的保护是没有先例的,日本、台湾等地震多发地带没有大片土地进行遗址保护。北川地震遗址实现了世界上最大体量和规模的地震遗址原址原貌保护的目标,除了在情感、宣传方面具有价值之外,更多的表现在科普方面,可以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至于科研方面,由于已经存在了5年多,专家已经对遗迹进行了充分的数据采集,因此即便被破坏了,科研方面的损失也不大。”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