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隈研吾“隙间”展显现浓郁中国风

2013-07-17 08:38:04 卢羽华

  “隙间——隈研吾2013中国展”7月6日在上海拉开帷幕。此次展览采取了平行展的形式,7月6日至8月22日,及7月24日至9月15日期间,分别于上海证大当代艺术空间和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两个展场举行。

  建筑灵感脱胎于鲁班锁

  先期开幕的证大艺术空间展场内,展出9件隈研吾的建筑作品模型及相关影像资料,策展人朱锷特意挑选了7件浓郁中国风的建筑,包括“梼原木桥美术馆”、“太宰府表参道星巴克店铺”等。而在喜玛拉雅美术馆的空间内,隈研吾先生将两层楼高的1:1建筑模型介入其中,在建筑内部分享当下社会逐渐普及的SHARE HOUSE概念。

  此次展览展出的中国风建筑,几乎可以视为一个系列:以木或竹结构为主体,大量采用斗拱梁柱设计。展览策展人朱锷介绍说,这些建筑的设计灵感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鲁班锁。隈研吾某次到访中国后,买了鲁班锁,爱不释手。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隈研吾不断研究鲁班锁的变化,大量运用这一元素进行设计。

  朱锷介绍说,这一系列的作品,初看结构繁复,却给人以繁而不乱、举重若轻的感觉。而在材料之间留出的大量“隙间”,则令建筑物内外光影交错,别有一番洞天之感。同时,展出建筑亦体现了进化的过程。比如太宰府表参道星巴克这一建筑,其鲁班锁的元素结构由传统的垂直三方向,被拉扁成为菱形结构,显示出不同的意趣。

  不过,过于注重建筑的装饰性,有时也难免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朱锷透露,隈研吾以同一构想为出发点,为上海某设计师品牌设计的店面,由于构造复杂造成清洁不便,不得不进行改造。这也算是为这次在上海的展览做了一个有趣的注脚。

  “隙间”探讨建筑与自然关系

  朱锷表示,挑选这些中国风作品,固然是因为在中国展出,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探讨的是建筑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正是隈研吾建筑哲学的最大特点。隈研吾认为,物与物挤在一起、没有缝隙的状态,不仅仅会显得透不过气,更重要的是难以应对环境、状态以及使用方法的变化。如何在建筑中酝酿出隙间,是隈研吾目前最重视的一点。20世纪为了追求强度和精度,建筑放弃了隙间,最终令其难以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变得脆弱、不自由。隈研吾用石头、木材和竹子在留出隙间的前提下打造建筑本身,希冀发现建筑的全新可能性,令建筑重获自由。这也就是“隙间”的涵义。

  记者获悉,7月24日喜玛拉雅美术馆分展开幕当天,隈研吾将亲临现场。目前,喜玛拉雅美术馆正策划举办“我对隈研吾的100个问题”公众题目征集活动,设计爱好者可将给隈研吾的问题发送至himalayasmuseum@163.com。隈研吾将对筛选出的问题做回答,然后制作成册,作为展览的互动记录。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