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看展览吧之《破例展--“放大”摄影展》
2013-07-19 09:41:27 未知
策展人:祖宇
1985年出生,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图像传播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英国著名图像理论家伊恩•杰弗瑞 Ian Jeffrey,参与图像传播的研究与实践。
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摄影系,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2008年参加伦敦摄影师画廊“新人摄影展”,入围当季优秀作品。
同年参展并策划伦敦OXO 塔“ICSHOW”摄影展。
2009年参展第十三届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节。
2010年参展第十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
2011年参展第十四届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节•江、浙、沪高校摄影联展。
2011年带队“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专访工作。
2013年在杭州清影当代艺术空间独立策展2013破例展——“放大”摄影展。
曾发表《透过“真实”看“史实”——对纪实摄影创作本源的探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及80年代电影海报研究》、《纪实摄影的原意》等图像传播有关评论文章。
1、 您为什么会选择这5个人,您对他们的作品分别有什么评价与看法?
祖:之所以会选择这五位艺术家,还要从展览的筹划开始谈。“破例展”与“放大展”这两个概念的生成源于一次谈话,其间,谈及当代艺术形式的不羁与不惧,于是就有了“破例”的冲动。之后,又有幸观看到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不能很绝对的去评价这些作品是最特别的,但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机、诚恳与锐气却着实打动了我们,也驱动我们破例将之放大。选择的原因很简单:一、都是学院派新生代,二、都给予“意外之喜”,三、都“大隐于市”,需要放大。想法的豪放,手法的释放,尽管最终都是落在一张感光材质上,但很多作品早已颠覆尺寸的框取与材质的束缚。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就都有“破例”,或在场景的维度,或在情感的节奏,以及观看、记录与解读的时态。这种打破粉碎了时下摄影中发生的“技术神话”,开展的是一场“概念凌驾于技术之上”的革命。当然,你不能说这种凌驾就等于“眼高手低”,它却是意味着摄影师就应该是艺术家,他们不仅是发现者,也是创造者。
我想从宋岩的作品说起,他是我在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产生光绘的兴趣,并一直探索。这幅作品是他的毕业创作其中之一。如今,他人已在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继续研习摄影。我想谈两点我对此幅作品的欣赏:一、生动记录LED灯光的移动轨迹,这一艺术行为毫无矫饰地直白再现了摄影曝光的意义;二、作品不再只是利用光所创造的一切所见,而是利用光去创造一切所见。这就解构了摄影中观看与记录的原始模式,当然,也促发我重构了我对摄影作品的解读方式。吕林桦也是我班上的学生,现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新晋的浙江摄影新锐。她的作品中一贯秉承黑白的语言,色彩在大都时候也都是多余的,那些看似单一的影调关系揉合了复杂、矛盾的立场,也折射出一位青年女性摄影师独到的审慎与敏感。顽皮、叛逆、好奇心,欲言又止又渴望被聆听和理解,或许,她会把这些方式定义为"孤独"。很多青年人喜欢诠释"孤独感",那并非是"寂寞无聊"与"无所事事"的呻吟,而是在传达这份自信是多么特立与可贵。摄影本身就是孤独的行动,而在孤独者的手里更是被赋予了一种庄严又悲壮的仪式感。
《空》这组作品,继续沿用这种“孤独感”,同时,也让成长中的女摄影师与这个世界进行了一场冷静却不冷漠的对话。Mike Lin(林峻世)与我同为英国图像理论家Ian Jeffrey的学生,在即Goldsmiths College(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硕士毕业后又进入了LCC(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继续研习时尚摄影。在他的作品中你能够看到一名专业摄影师的笃定与诚恳,《大拍卖》项目发生在伦敦,如今又继续在杭州发生,而他的每一个摄影项目都是“过去现在进行时态”。另外,在我看来,他是真正将摄影诠释成“如艺术家一般去思考,如工程师一般去实施”的摄影师,无论是创造性,还是艺术性,亦或是再实验性上,比如将时尚街拍、环境肖像、新闻纪实很好的搅拌在一起,循序渐进地生成一种全新的人像拍摄手法,这一点就很特别,我认为摄影师就应该像艺术家一样,不仅能发现已创造好的,而且要利用好的去创造。展示时,我们特意在作品旁边摆放了放大镜,一方面引导观众进行“放大”观看,“强迫”他们感受摄影作品的尺寸与质感带来的本源魅力,这些都将不同于电脑显示器或是印刷品上的观看经验;另一方面也想通过一个行为来强调我们所要“放大”的概念。
胡辰旭是彻底的“学院派”,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专业本科毕业,现在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攻读硕士,同时还是河北传媒学院的摄影老师。他的摄影语言已锤炼的非常成熟了,《掩》系列均为中画幅胶片拍摄,因此作品所呈现出的气质也是极为精细严谨的。而作品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哲理性,这一点你如果细读艺术家阐述就能知道,是一种“揭露”与“批评”的姿态,严肃的幽默着。所以,我们果断接过“批判”的接力棒,一起放大并揭示“欲盖弥彰”的事与物。苏婷婷的《隐伤》系列,“例外”之处在于气息的生成,她在作品中使用并置的手法,同时强调两部分气息的一致,这种就“伤口”而产生的对气息的“通感”强调,在摄影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
2、 这次展览中,你觉得做得最好的是什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祖:谈不上做的最好吧,只能说遗憾相对少些。我跟俞佳迪老师比较满意几个环节:作品甄选、作品布置、展览宣传。遗憾的是正逢杭州梅雨,部分印好的作品边缘稍有受潮,影响了装订后的呈现效果,影响了照片成品的品质感。另外,由于我们把“破例展”定性为公益活动,故作为主题展之一的“放大”影展也是不进行商业买卖的,但是不排除有些买家的购买诉求,这也证明我们的作品已经得到大众与市场的认同,展览期间已有不少买家前来询问作品价格。
我想,在之后的展览中,一些与针对作品撰写相关的符合艺术品市场规则的文件信息也是必需的,让艺术作品实现市场化,也是一场艺术展览取得良性发展的终极要求。3、 这次展览的呈现,您都做了哪方面考虑?在策展上有什么不同与亮点?祖:这里要非常感谢清影当代艺术空间的徐益英(Inna)女士与艺术家陈栋帆老师对场地提供的无私支持!这也是此次展览能够顺利举行的最有利先决条件。在空间布局上,为了更好的将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来,我们根据画廊的实际空间模拟绘制了等比例缩小的空间效果图,图中具体呈现根据展线所分配好的作品与作品搭配,这样可以很好的对空间进行感性而客观的布局与利用。我觉得作品尺寸与作品观看效果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是直接性与决定性的,这就好比看电影,为什么有人追求IMAX,有人追求3D,还有人追求蓝光。比如宋岩的作品,光绘后的色彩效果是画面的重心,所以如何强调画面光线的质感就变的非常重要,再加上是单幅,因此尺寸上必须要放大,我给了他两米的展线。但是Mike的作品你就不能尺寸很大,首先是组照,25张为一整体,其次作品需要使用道具“放大镜”,这两个条件就决定了单幅作品不能很大,最终所有作品加框后长宽不过40英寸。如果说策展的小亮点,我想说是放大镜的使用,一方面通过一种行为来强调我们的展览主题“放大”。另外一方面也“强制”观众走近来观看摄影作品的细节,这些作品中色彩与纹理的细节突显也正是在空间实地展示摄影作品时有别于它们在电脑显示器与印刷制品上呈现的最大优势,还原摄影作品的本质。就好像观看油画作品一定要去画廊和博物馆一样,色彩的笔触跟肌理会焕发作品最真实的魅力。
4、 国美与传媒摄影系的差异?
祖:我觉得美院摄影更注重“美育”,因为大家都是绘画出身的,对线条与色彩由来敏感。作品在更多时候强调对深层次的美与艺术的追求,这种强调可能体现在概念上,可能体现在手法上。而传媒学院作为一所培养综合类传媒人才的学校,其作品很多时候更注重技术上的实现与题材的现实性,比如纪实摄影就是强项,并为各大媒体输送媒体力量。这俩学院派都是实力派,只是发力点不同而已。
5、对摄影师的期待
祖:能与他们合作非常荣幸,会一直互相学习。6、 下一批新人要做什么样的展览?怎么联系您?祖:目前还在策划中,但仍然会围绕好的艺术作品展开,只要是好的艺术作品,我们都会破例、魄力、破立与之共同发声。可以登录宇志文创主页关注即时的招募信息与联系方式。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