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雕塑:何时迎来发展的小时代?
2013-07-26 09:56:51 陈亭廷
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语言的飞扬——2013中国雕塑年鉴展”
近日,中国当代雕塑界迎来了一场艺术盛会,由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协办的2013年“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在北京正式启动,凡是近三年创作、未在其他大赛中获奖的雕塑作品均可报名参加。这对于雕塑家来说,无疑是一次施展才华的好机会。而不久前,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语言的飞扬——2013中国雕塑年鉴展”刚刚落下帷幕,展览展出的作品中,大多是雕塑家近两三年内完成的新作,最受年轻观众欢迎的是那些由中青年雕塑家创作的作品,其当代意识鲜明、颇具特色。
事实上,业内人士一直呼唤着雕塑市场的“大时代”,然而,在经历了多年的运作与铺垫后,雕塑市场却始终不能在主流市场中分得一杯羹。那么近来的频频亮相,是否意味着当代雕塑将集体发力,迎来属于自己的“小时代”?
市场:不萎缩就是万幸
今春,一些知名拍卖公司的拍卖成绩单中,雕塑作品还是有不少亮点。比如中国嘉德春拍中,吴彤的作品创下个人新高,价格越过50万元大关;北京保利春拍中,向京、卢征远等艺术家的作品也有不俗表现。不过,无论从总体成交额还是个人作品拍卖价格来看,今年上半年雕塑拍卖市场的景气程度都难与往年相比,即成交率偏低,流拍率较高。
“事实上,从2011年至今,国内当代雕塑市场能够不萎缩就很不容易了。”中雕网艺术总监高勇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以北京798艺术区的画廊为例,在画廊经营中,雕塑所占的比例从去年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如果之前雕塑在画廊经营中所占比重为40%,那么现在已下降到不足25%。不仅如此,画廊代理的雕塑作品也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对于那些刚刚崭露头角的中青年雕塑家,其作品则鲜有亮相,“当代雕塑的市场与油画、国画不同,它的市场反应周期较长,回报率也偏低,这对于经营雕塑作品的画廊、艺术机构的经营者而言,风险很大,如果他们不转变经营思路,或者不肯拿出一部分份额经营那些市场回报率高的艺术品,而全靠雕塑的销售来维持自身经营,那就相当于慢性自杀,会被拖垮。”高勇说道。
事实上,国内艺术市场的火速升温,并没有给国内雕塑市场带来多少暖意。有这样一组数据显示:从1995年5月至2006年12月,国内220多家拍卖公司的雕塑总拍品达793件,其中成交拍品540件,总成交额仅仅约为1.36亿元。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长期关注雕塑及其市场,据他介绍,“雕塑市场的上扬态势从2006年开始,在2011年达到顶点,当时70后、80后的年轻艺术家在雕塑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他们的雕塑作品成交率达到100%,而在2011年中国嘉德举办的中国雕塑精品专场,其成交率达到98%,总成交额超过1000万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雕塑市场最让人兴奋的一个数据。但即便如此,这个数据与中国书画比起来也差距巨大。整场作品加起来的价值还不值一尺齐白石的顶级藏品。”然而,终究是好景不长,当代雕塑市场在2011年达到自己的第一轮高峰后,便受整个艺术市场动荡的影响,一路走低,雕塑板块重新并回“油雕”联盟。
在国内,雕塑艺术品的拍卖价格过百万元已经是高价,但是与动辄上千万元的国外雕塑相比,还是有着很大差距。去年北京保利春拍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上,蔡志松作品《威尼斯浮云》以690万元成交,成为了目前内地雕塑拍卖的最高成交价。然而在国外,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却价值不菲。去年,杰夫·昆斯的大型作品Tulips在纽约佳士得以3000万美元成交,这也成功刷新了该艺术家在佳士得拍卖行中的成绩单。
不仅如此,雕塑常常与油画放在一个板块中进行拍卖,然而不管是上拍数量还是成交量、成交价都无法与油画相比。在相同名气的情况下,雕塑家与油画家的作品行情却差异很大。一位成熟的油画家其作品可以卖到至少百万元以上,且与年轻的油画家创作的作品价格差距很大。但是一位成熟的雕塑家与新生代的价差却并不明显,前者的作品一般停留在几十万元,后者也能卖到几万元或者十几万元。
创作:耗费的成本太大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能够时常卖出天价,就连当代书画的关注度也颇高?而在同样的市场里,当代雕塑市场又到底缺少了哪些“营养”?高勇认为,这要从雕塑市场的源头说起,“它的症结就像是一个环,头尾相接,循环往复。”
与学习国画、油画等专业的人数相比,雕塑创作的队伍算不上庞大,高勇在大学时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雕塑专业的人,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我原以为此话是描述一件雕塑艺术品能够为其创作者带来很高的经济回报,但后来才知道,事实比这要复杂得多。很多雕塑工作者可能会获得一些类似制作城市雕塑的项目,当然其他这类外接的单子也不少,他们可以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有保证的收入。相比之下,真正从事雕塑艺术职业创作的人就越来越少,至少说,花在雕塑创作上的时间被其他事务剥夺。很多科班出身的人最后都转了行,而那些能够沉下心来,耐住寂寞,坚持创作具有较高艺术价值雕塑作品的人就更少了。可以想见,流通在市场上的雕塑作品自然也就不多,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如此一来,雕塑市场如何能火起来?”高勇介绍说。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多位雕塑家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这主要是因为雕塑创作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远大于书画,这限制了不少雕塑家不可能不顾及成本地去创作。比如,一件6米高的雕塑,创作者先要按照草图做一个二三十厘米的小样,对其作出修改后,再做出一个3米高的雕塑,进一步修改草图后,最后再制成6米高的雕塑,其间的成本费用至少得过万元,资金问题限制了雕塑家的创作。
另外,为了避免自己的作品过度商业化,不少雕塑家对于自己的作品数量有严格的把控,比如一件大体量的雕塑,复制数量通常是一两件,如果同一件作品总共有3件,那么艺术家也会分别在这三件作品上标明“1/3、2/3、3/3”。“中国藏家有一种非常浓重的追求惟一的情结,而雕塑作品恰恰又是可以复制的,一件雕塑作品只要有模具小稿,交由技艺娴熟的石刻工人,即可翻制出与原作几乎相同的作品。这不仅增加了辨别雕塑作品真假的难度,同时也让不少藏家拿不准雕塑艺术品是否可以保值、增值,因为物以稀为贵的道理牢牢地桎梏着他们的观念。”北京一位资深书画藏家王冬说道。
收藏:不能单买一套房吧
毋庸置疑,雕塑作品的价值高低最终还需要通过艺术市场的反馈来判断,那么对于收藏者来说,当代雕塑作品的认可度又有多高呢?
一幅中国书画也好,一幅油画也罢,将其买回家、装裱后,挂在屋内墙面上,装饰性不言而喻,可是,如果将一件高三四米的雕塑搬回家,又该置于何处呢?高先生是一位高档红酒代理商,也曾有过投资雕塑作品的想法,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高先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我个人偏爱大体量的雕塑,但一件就要占去几平米的空间,雕塑的艺术气场太强,其周围的配搭更是讲究,不是往哪儿随便一扔就完事了,是需要空间去服务它的。另外,雕塑比较沉重,搬运不方便。所以我个人认为还是绘画作品好,无论油画还是国画,只要往墙上一挂,感觉整个屋子都被点亮了,绘画是为空间做服务,这与雕塑不同。”
据统计,目前国内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而雕塑作品的展示对于空间又有着特殊的要求,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它的收藏群体。“本来屋内实际使用面积就不大,购藏一件高2米以上的雕塑作品也就罢了,如果藏家想要多收藏几件,该往哪儿存呢?不能为了它单买一套房吧。”王冬说道。正因如此,目前大体量雕塑作品多被博物馆、美术馆、基金会、机构等购藏。“缺乏一定量的受众群体,致使雕塑市场中气不足,即便名家作品能拍出相对高价,但整体市场动力依旧不足。而这又直接影响了雕塑创作者的积极性,形成一个环形的非良性循环。”高勇解释道。
前景:未来5年重在“栽树”
国内资深艺术评论人、收藏家赵利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雕塑艺术被大众接受的程度远远不及绘画,但实际上,雕塑是‘历史最久远、最永恒,甚至是层次最高’的艺术门类,具有其他艺术作品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其艺术定位。”然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大多业内专家认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于为雕塑市场搭建平台。
事实上,近年来各类雕塑展、大赛等也是层出不穷,然而,这些“平台”的数量还远远不足以推动整个雕塑市场的繁荣,高勇说道:“单凭个别力量是不够的,雕塑文化在国内的培育也绝非朝夕之间便能完成。目前,雕塑艺术非常需要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大众媒体进行普及式推广,其道理很简单,因为大众媒体受众面非常广,影响力很强,让更多的人了解雕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件雕塑作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等等,以此引导受众接纳、走入雕塑的世界中。”不仅如此,雕塑市场更需要搭建全国性的权威大赛平台,让有才华的雕塑家崭露头角,虽然目前已经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但就参赛状况和最终评审结果来看,该展更像是书画大展,雕塑作品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不足10%。
不少业内人士还认为,国外受众对雕塑文化的接纳程度较高,这与国外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闻名遐迩的法国卢浮宫其三件镇馆之宝中就有两件是雕塑,即维纳斯雕像和胜利女神像。相比之下,国内受众对雕塑的欣赏和审美标准甚至还没建立起来。以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雕塑年鉴展上的吴彤《浓——三岔口》为例,作品将白蛇传和三岔口两组京剧人物并置在一起,利用夸张的手法讲述同性之间的情感与矛盾,借以表达作者对于当下诸多社会状态的思考与理解。然而,不少观众都表示不理解,“到底是一个人长了两张脸?还是两个人的脸凑在一起?”“正常人怎么长成这样?”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受众只停留在对写实雕塑的理解上,因为这类雕塑直观,寓意鲜明,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上或者是文化上的共鸣,而对于一些抽象的、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的雕塑作品,还是难以理解。
“在过去,但凡受到些文化教育的人家,多少都偏爱字画,因此也就走入书画收藏中,但是你很少听说,某位文化人或贵胄巨贾专门收藏雕塑,现代雕塑这个概念从西方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算是舶来品,因此缺乏收藏传统,而这个传统的培育也不过数十年,所以未来5年,国内的雕塑市场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我们现在做的都是‘栽树’的工作,希望多少年后的人们可以在其下乘凉。”高勇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雕塑市场的平台搭建不仅仅限于收藏群体,规范雕塑行业的平台建设不可忽略。国内雕塑界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比如高1米以内的架上雕塑作品,或者能够在室内空间陈列展示的雕塑,通常会被制作出8件,那么对于这8件作品该如何认证呢?吴洪亮认为,雕塑市场要发展,就必须有相关的市场规范措施出台并实施,因此建立雕塑认证体系势在必行。在艺术家、拍卖方和收藏方以外的第四方的调控之下,解决由雕塑可复制性引起的混乱状况。
如今,处于价值洼地的当代雕塑市场,在业内人士看来,其前景仍然值得期待。“小麦的种子既然已经撒下,收获就不应该只是梦想,何况我们认为雕塑的冬天并不太冷,也不会太长”。吴洪亮说道。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