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远:放低艺校入学门槛该不该

2013-07-29 09:47:31 王远

  又一年高考结束,当艺考生眼巴巴地盼着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不少刚毕业的艺术生却在烦恼着就业。纵然如此,每年高考的艺考热却依然没有降温,几乎很多大学都有艺术相关专业且招生规模不小。然而艺术圈常言“人人都是艺术家”,在“金色大厅效应”触染下,农民画画也能被请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唱歌的去搞当代艺术也能被国内外国家性的博物馆收藏。那么艺术的标准是什么,学校还需培养那么多艺术人才吗?

  疑惑:艺术科班不如业余?

  学艺术出身的,从业不易;业余爱好者,成功者大有人在。是业余者悟性高,还是专业者先天不足,还是艺术的门槛太低?

  由于艺术多元价值趋向,年轻艺术家更容易被潮流所左右。艺术界的评判失语,使得一些似懂非懂艺术的人适时也充数于艺术界并时常发表一下见解,有一点权力的人且无自知之明的甚至会干扰艺术的正常发展。艺术界有相应的行业,评判标准也各有不同。比如,美术就有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传统专业,在这些传统专业里,每个专业又可分为传统与当代方向。因此,在不同专业、不同方向里各自的评判标准也相应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事物,也不能以狭隘的眼光去看待当代艺术,更不能不懂装懂轻易下结论。

  艺术始终是必要的,甚至是高尚的。学艺术者常言从业不易,成功者寥寥无几。反而非科班出生、业余学艺术的且成功者大有人在,结果为何是如此?是业余者悟性高,还是专业者先天不足?不管艺术家由于何种原因踏入艺术之门,成功之道并非一蹴而就,时间会慢慢显山露水。

  回顾:传统发展至今是何模样

  中国传统艺术至今仍有人热衷,然而更多的是继承,而非发展,他们仍然倾向于矜持着文人风骨,孤芳自赏。

  自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美术从民间技艺转变成人文艺术,通过文艺复兴三杰的卓越贡献,美术增添了艺术科学性的重要意义并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辉煌时期。

  美术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有一定门槛,其难度起码在技术上是常人无法掌控的。例如:在解剖、透视、技法表现上,若不经过师傅指点或长时间训练,是无法完成一件像样的作品。技术难度不代表一切,然而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西方传统艺术的发展仍然在继续,但已非过去形态,如,当今世界著名艺术家培根、弗洛伊德、霍克宁、克罗斯等,他们既继承了传统意义的技术表现难度,又介入了当代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艺术里也有现今追随者,有一部分人依旧热衷于传统美术,世界在发生什么,似乎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沉浸在过去的旧文人的清风傲骨,孤芳自赏。可喜的是还有一些当代水墨的探索者,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传统艺术的当代可能性,为传统中国艺术建立具有当今中国文化在世界艺术之林的价值意义。

  每个民族、国家都有值得骄傲的文化历史,妥善保护与继承弘扬那是毋庸置疑。但是,今天的人类需要发展,也同样需要展现今天人类的文化精神印记,这也是为后人如何留下一些值得尊重的文化财富所应尽的使命。所以,传统如何发展,如何展现时代特征与世界交流,这是一个老问题。躺在历史的温床上是无法令后人尊重,更无法令世界感动。

  反观:现代艺术思想与方法

  反叛精神或许是现代艺术发展最大的人文特征,它不仅体现在技法层面,更是思想与意识的精髓。

  回顾历史,现代艺术先驱们对传统历史(美术)的了解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无知。塞尚、杜尚、毕加索、马蒂斯、夏加尔等艺术家早期都有过学习传统美术的经历。巴黎的卢浮宫艺术馆在1793年就开始对外开放,他们每天都可以接触到传统美术并得到相应的启发。

  为什么这些现代艺术家当时不继承那么好的传统美术?主要是看思考的视角在哪里。如若这些不安分的现代艺术家们在当时没有接受到现代思想的启蒙,可能,我们今天的艺术仍旧是那个时代的风貌。现代艺术的难点不仅在反叛本身,而且体现在反叛的结果。无论你如何反叛,都要看艺术的力量在哪里。现代艺术的力量主要体现在艺术的方式上,这种方式是否具有创造价值,这种创造价值是否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了解和超越之上。艺术在发展,人文精神也在发展。反叛精神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人文特征,它是一种怀疑,抑或是一种对存在的焦虑,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积极的,但它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转引至今天,你可以不服,但是你用什么让别人认可你的价值?你的存在的差异在哪里?因此,现代艺术的门槛与传统艺术不同,它不完全体现在传统的技术层面上,而是反映在反思、自觉、创造上的难度。

  呼吁:当今需要真诚和努力

  无论专业或业余,艺术家应当凭借对艺术的真诚与执着打动人,而不是去计较我能从中获利多少。

  业余学艺术者在西方成功的也不在少数。从高更、梵高、白南准、克莱因、波伊斯以及今天赫赫有名的基弗、劳伦斯维纳、赫斯特、班克斯等数不胜数。我们可以从这些业余艺术家的历程看到,这些艺术家们开始的人生经历以及人文艺术素养的积累,使得其个人表达的方式最终选择了艺术。但是,所谓悟性、天赋、成就,可能也无法摆脱对历史和事物的阅读过程以及理解程度的觉悟和努力探究之精神。因此,真诚热爱艺术的业余艺术家在西方的成功并非偶然。

  有目共睹,梵高对艺术的执着与真诚打动了所有的观众。相对于其它行业,对于艺术家选择艺术,并非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可能有些在世艺术家获得了较多的名和利,但是,这些都是对艺术执着追求获得成功的副产品。如果起初学艺术的学生就把艺术作为一个牟利的行业,我想,他是一定会被淘汰的。选择艺术来表达个人的观念,就是选择了生命的一种表达途径。由于当代经济、科技的发达,艺术传播越来越平面化、迅速化,收藏在世的艺术作品也变得习以为常。可以说,艺术行业是需要经过文化的积累、时间的验证。或许有些艺术家的成就在有生之年并不一定能够得到认可,这也是学艺术的必需认识到的。

  未来:“学”“术”并存才有意义

  光会创作实践,不懂交流传播,这样的艺术难免走上孤掌难鸣之境。毕竟,对艺术的理解与思考离不开合理的表达。

  20世纪70年代,日本出现了被称为“物派”的重要艺术流派。“物派”的灵魂人物——李禹焕,他在个人艺术发展中不仅努力创作实践,而且勤于阅读、思考,并写就大量的评论文章,逐渐形成了个人的理论体系,推动了“物派”发展,展现了东方文化在世界的当代魅力。这就是“学术”的力量。

  “学”与“术”之结合的意义具有其现实性。在当今物质泛滥之时,对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在对当代艺术方面所认知的程度与能力而言,确实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因此,艺术工作者需要在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思考、创作艺术作品同时,更需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诠释能力,从而达到让观众接近作品的本体意义,感受到艺术带给他们的精神力量。艺术的理解需要“学”,艺术的发展也需要“术”。

  虽然,艺术实践者在创作中付出了许多劳动,但是面对传统学术观念——重“学”轻“术”的现状,实践者有责任把践行的理由表达出来。

  这里,笔者还是希望一贯重“术”轻“学”的艺术家们,尤其是只关注实践的艺术学子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艺术之“学”,将来一定会有所成效。何况,艺术不仅仅是个技术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