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國內雕塑作品的市場表現狀況

2013-07-29 13:00:31 曹原

  在國內,與當代藝術屢破“天價”的架上繪畫相比,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雕塑總容易被人看作配角。對於國內傳統的收藏而言,唱主角的也往往是適於收藏的架上繪畫,在雕塑收藏中,只有佛像是主流。

  直到2005年左右,雕塑市場開始有了起色。在2005年的蘇富比[微博]拍賣會上,蔡志松的《故國·風1號》青銅版第九件以6萬港元成交價創下當時內地雕塑家有史以來在國際拍賣市場上的最高紀錄。同年,展望與隋建國合作的《五大書記像》以特殊性取勝,以121萬元人民幣成交。隨後,以隋建國、展望、李象群、于凡、向京等藝術家為代表的雕塑市場興起。

  拍賣紀錄顯示,從1997年開始,於凡陸續有作品上拍,在藝術品市場還未興起的九十年代末,小眾的雕塑市場更顯邊緣。於凡從2000年在中國嘉德以8800元人民幣拍出的《排氣量》,到在南京經典拍出17.6萬元人民幣的《銀鬢馬》用了6年的時間。一方面是國內雕塑市場的水漲船高,一方面,於凡的“馬”的確得到市場認可。隨後第二年(2007年),於凡的《銀鬢馬II》在北京匡時以33.6萬元人民幣成交。縱觀於凡的拍賣紀錄,每一年在拍賣市場拔得頭籌的幾乎全是“馬”:2010年,《銀鬢馬二號》在南京經典以44.8萬元成交;2012年,《銀鬢馬》在上海寶龍以69萬元人民幣易主。

  對於國內雕塑市場的小眾化且兩極分化明顯的行情,于凡告訴記者:“雕塑市場很不穩定,而且個別領跑的藝術家更多的藏家在西方,而西方在選擇中國藝術的時候更多會選擇政治藝術,或是與當下現實社會發生關係的藝術。所以我們常說的雕塑市場其實不是一個本土市場,而是西方市場。”

  同樣,在於凡的收藏家名單中,仍以西方人為主流,不過這個現象在近兩年稍有改變,“近兩年,越來越多的企業主來收藏,他們將雕塑放在企業裡,可能在考慮升值的同時覺得有助於提升企業文化。”

(责任编辑:王士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