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朱万章:明代祝允明《简亭记》册释读

2013-08-02 09:36:03 朱万章

图1 祝枝山画像,叶衍兰绘

  祝允明(1460-1526)是一个以行草书见长的书法家,也是一个多产的书家。他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与文征明、王宠、陈道复称为书坛上的“吴中四家”,又与文征明、王宠世称“吴中三子”,是明代中期吴门地区的代表书家,其书风影响及于后世数百年,书迹为后世鉴藏家所追捧。祝氏的大量传世作品中,行草书约占九成,楷书极为少见。即便在过往的书画著录中,也是如此。在历来研究其书法的论文、论著中,也是多以行草书为考查对象。因此对祝枝山鲜为人论及的楷书进行专门探讨,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本文便是以此为发端,对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之祝氏楷书《简亭记》册进行考订、论证,梳理其流传与鉴藏经过,并解析其书风及文献价值。

  一、《简亭记》之鉴藏流程

  《简亭记》册是一件流传有绪的祝氏佳作。它和祝枝山的另一行书册《感知己赋》合为一册。二册本身并无直接联系,因为收藏者之缘故,一直将其裱为合璧。全册正文十二页(其中《简亭记》八页,《感知己赋》四页),每页均为纸本,纵19.4厘米、横9厘米,题跋部分则共计四开,也为纸本,但尺寸不一。此册有题笺、题跋及鉴藏印记多种,据此可勾勒出此册数百年来的流传与鉴藏经历。

图2 祝枝山楷书《简亭记》题笺

  (一)关于题笺

  《简亭记》册之题笺凡三种。

  其一为行书“祝京兆书简亭记感知己赋”,无款,钤朱文印曰:“怀”。此乃清代中期鉴藏家毛怀所题。毛字士清,号意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长于书法及书画鉴藏,著有《南园草堂集》。

  其二为行楷书“雪音轩藏帖,康熙己未七夕后一日竹禅逵票”,钤白文印“竹禅逵”。竹禅逵之生平事迹不可考。从题笺可知他当为清代康熙年间人,所题之时间为1679年。另有墨迹“一册”二字,并钤朱文圆印“雪音”。雪音为画家邹显吉之别号,雪音轩乃其斋号。

  其三为行楷书“祝京兆书”,钤白文连珠印“邹子”和“衡湘”。按,“衡湘”即邹卿森(1643-1712),为邹显吉弟,画家邹一桂父,衡湘乃其字,与显吉同以诗文、绘画名世,擅画人物。

图3 祝枝山楷书《简亭记》题跋之一

  (二)题跋文及观款

  《简亭记》之题跋文字较多,反映出时人及后世对它的评价与鉴藏过程。现以时间为序考订如次:

  前页有竹禅逵题楷书数行,钤白文印“竹禅逵”。从此文可知以上诸书原为合册,但后来散佚不全,在入藏广东省博物馆时仅剩下楷书《简亭记》册和细行草《感知己赋》册。所谓翰墨因缘,聚散离合均有定数,此为一例。竹禅逵题跋之时间与题笺同时。

  竹禅逵之后,为邹显吉小楷题跋,钤白文印“邹子”和“黎眉”。所题时间与竹禅逵所题时间为同一年,即公元1679年。

  后页为秦松龄题跋和诸家观款,钤朱文方印“松龄”。按,“松龄”即秦松龄(1637-1714),字汉石,一字次椒,号留仙、对岩,江苏无锡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与王雨谦、严绳孙、顾贞观、邹显吉、王作霖、董玚、陈洪绶、罗坤、祁豸佳等称“云门十子”,曾与严绳孙(1623—1702)主纂《无锡县志》。擅诗,著有《苍峴山人集》、《秦松龄集》、《然竹集》等。他与邹显吉交善,曾为邹之诗集撰序,故此跋应该是应邹之约所写。

  诸家观款分别为“康熙癸未十月廿二日华长发观”、“殷云芳观”、“邵曾训记”和“钱叶观”,分别钤朱白文相间印“长发之印”、白文方印“程国耆印”、“曾训之印”和“衷彝”。

  此外,在《简亭记》之后,为祝氏《感知己赋》。因二册长期合裱,故鉴藏者题跋也多为一体。在《感知己赋》后有陶赓题跋,钤朱文方印“陶赓”。按,陶赓,字筠椒,苏州人,诸生,擅鉴别,兼擅书画,书法精隶书、楷书,画则长于兰花,得文征明遗意,与李子仙交善。按,李子仙即李福,字备五,吴县人,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擅书画,富收藏,著有《啸月轩集》。据此则陶赓亦为嘉庆年间人,题跋中“乙亥”为嘉庆二十年(1815)。跋文中孙虔礼即孙过庭,“意香”即为毛怀,亦为苏州人,前文所言题笺“祝京兆书简亭记感知己赋”并钤朱文印“怀”即其所为。“春生”则至少有四个,分别为江苏昆山的钱本选、江宁的郑廷杰、安徽巢县的许尧、浙江钱塘的孙允中,四人均擅书法或绘画,但没有更多的资料显示他们的详细情况,因此谁是此文中之“春生”,还很难界定。从跋文可知,陶赓曾经收藏此册,毛怀亦参与鉴赏,后来经“春生”收藏。

  此册之鉴藏印记及题跋等资料显示,此后的收藏者为晚清的李在铣。按,李在铣(?—1909),名侯,一字芝陔,号六亩道人,河北涿鹿人,富收藏,是晚清时期北京地区著名的书画鉴藏家,与李恩庆、李佐贤(1807—1876)、李东并称“四李”。

  首页在竹禅逵题识旁,有李氏边跋曰:“按此题尚有京兆三柬并李、吴二则,均失去,可惜”。从此跋可看出李氏收藏之时,竹禅逵所谓之祝氏三柬、李应祯和吴应卯之作品均已散去。在末页,李氏又有题跋钤白文印“李在铣印”和朱文印“芝陔”。 

图4 祝枝山楷书《简亭记》题跋之二

  (三)鉴藏印考

  在题笺及题跋之外,此册尚有鉴藏印记若干。现以印章所涉时代为序,分别考释如次:

  朱文方印“邹印式金”(两次):所钤位置在首页之右下侧。按,邹式金(1596-1677),字仲音,号木石、香眉居士,无锡人,明崇祯六年(1633)进士,由制科授南京户部郎,后出守泉州知府,曾参与抗清,明亡后入无锡众香庵。工画山水,曾编有《杂剧新编》(又称《杂剧三集》),有名于戏剧界,著有《香眉亭诗》、《香眉语录》等。虽然关于他的资料不多,但从邹显吉的相关跋文可推知,他极有可能就是邹显吉之伯祖。他是目前所知此册可以考订的最早收藏者。

  朱白文相间印“显吉之印”和白文方印“字黎眉”(两次):此乃邹显吉印,相关资料已见诸前文。

  白文方印“霞起鉴赏”:此印待考,但从所钤位置及印色看,疑与邹显吉同时。

  朱文长方印“华长发字商原”:此为华长发印,相关资料已见诸前文。

  朱文长方印“笙巢眼福”:此乃曾协均印。按,曾协均,字笙巢,江西南城人,画家曾燠(1760-1831)幼子,富收藏。

  朱文方印“涿鹿李氏珍藏”、“芝陔审定”、“芝陔”(两次)和白文方印“李在铣印”(两次):此为李在铣印,相关资料已见诸前文。

  朱文方印“韵湖球琳之珍”:此印乃李玉棻印。按,李玉棻字真木,号韵湖,河北通州人,擅鉴赏,曾将景其濬、曾协均、僧明基等三家所藏及平日所见辑为《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白文长方印“宝熙”和朱文长方印“沈盫平生真赏”:此为宝熙之印。按,宝熙(1871-?),爱新觉罗氏,字瑞臣,一作瑞丞,号沈盫,室名独醒盫,清正蓝旗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至山西学政,民国时任总统府顾问、参政院参政等,工诗词、书法,著有《东游诗草》。

  白文方印“张爰之印”(两次)和朱文方印“大千”:此为画家张大千之印。按。张大千(1899-1983)原名张正权,又名张爰、张季爰,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画室名“大风堂”,1949年后寓居海外,晚年移居台北。他既是著名国画大师,也是鉴藏家,有多种论著和书画集行世。

  白文方印“瘦铁”:此为画家钱瘦铁(1897-1967)之印。

  白文方印“唐云”、“唐云审定”、“唐云之印”、朱文方印“唐华盫”和朱文长方印“杭郡唐云鉴定真迹”:此为画家唐云之印。

  朱文方印“稚柳”、“稚柳居士”和白文方印“谢稚”、“谢稚之印”:此为书画家谢稚柳之印。

  白文长方印“若瓢”、白文方印“若瓢诗画”和朱文长方印“若瓢”:此为画僧若瓢之印,他是《简亭记》册之最后私人藏家。1961年4月,广东省博物馆从其手中购得此册。

图9 祝枝山楷书《简亭记》册之一,纸本,19.4×9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四)流传过程

  通过以上对题笺、题跋及鉴藏印记之考订,我们不难看出《简亭记》的鉴藏与流传经过:在明代中期,经邹显吉伯祖之祖父收藏,在明代后期,便经邹式金收藏。清初的鉴藏者有邹显吉、邹卿森、竹禅逵、秦松龄、华长发、邵曾训、钱叶、程国耆、殷云芳、霞起,清中期的鉴藏者有陶赓、毛怀、春生,清后期的鉴藏者有曾协均、李玉棻、宝熙、李在铣,民国时期的鉴藏者有张大千,后来经钱瘦铁、唐云、谢稚柳、若瓢鉴藏,最后流入广东省博物馆至今。

  此册作品清晰的鉴藏流程显示出历代鉴藏者对祝氏《简亭记》册之重视。就作品所流传之区域而言,明代后期至清代中期,集中在以无锡、苏州为中心的收藏圈;清代后期流入以直隶地区为中心的收藏圈;民国以后,则流传到以上海为中心的收藏圈,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1961年。对于历史上很多书画名迹来说,不是很多作品都能梳理出详细的鉴藏流程的。该作品的鉴藏过程,无疑为我们研究书画鉴藏史及其文化背景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了解祝允明书法的传播史提供了参考。在明代以来,祝允明的书法受到以江浙地区为主流的收藏家的青睐,这是祝氏书迹在当地流通及其影响的结果。随着鉴藏家的广为宣传,祝氏书法的影响扩大到更广的范围。从一定意义来说,在古代,当公库收藏仅限于皇家收藏、一般老百姓望尘莫及的时候,这些私家收藏便成了书画艺术最直接的传播者和保存者,为后世的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从《简亭记》册的私家鉴藏过程可以充分证明此点。

  《简亭记》册在1961年4月入藏广东省博物馆后,得到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启功、刘九庵、谢稚柳、苏庚春、徐邦达、杨仁恺等人鉴定,诸家均允为精品,并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图版曾刊载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所编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十三)》。也就是说,经过四百余年的民间鉴藏与保护,《简亭记》册终于获得法定身份,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

图10 祝枝山楷书《简亭记》册之二,纸本,19.4×9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二、《简亭记》之书学价值

  《简亭记》系祝氏传世之楷书代表。从艺术方面,此书作者自言乃“沉疴初间,起而试笔书之”,虽为病愈之作,但并无力弱之表现。相反。字里行间能见其遒劲苍逸之势,结体稳重而不失矫健,笔划细劲,运笔练达,能看出一种人书俱老的意境。张丑(1577-1643)评其楷书“虽循规矩,大饶风趣”,从此书中可得之。此书在老辣之外,能见其所蕴涵之古拙、端整之趣,同时亦不乏清逸、出尘之想,兼得《黄庭》、《季直表》、《力命帖》之遗意,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己意而独树一帜。顾复评其行书“落笔沉着,气韵恢弘”,用此言来评此楷书,仍然甚为贴切。祝氏传世的另一件楷书杰作《东坡记游》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卷后有时人王宠、文彭、王世贞、张凤翼及清人曹溶、罗坤、张陛等诸家题跋,多谓祝氏楷书出入锺繇,“用笔遒劲伟丽,出入清臣诚悬间,盖能用太傅指于大令腕者也”,用这样的评论来理解楷书《简亭记》册,可以有助于我们更确切地认识祝氏楷书之风格。

  一般说来,书法诸体中,楷书易学而难工。一般以楷书知名者,个性也往往不甚鲜明,唯独于祝枝山不然。祝氏在楷书方面,不求工而自工,且个性分明,自出天然。祝氏在论楷书时说:“一血,二骨,三肉,四筋,五员,六直,七平,八方,九结构,十变。十者备,谓之楷书”。这种概括似乎有些抽象,但从字句中我们不难理解祝氏所言之楷书应各种因素相互配合,形与神皆备,以达其和谐之境。这不是一般书家可以达到的。在祝氏的《简亭记》中,我们看到了他在为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付出的努力。该书既有端庄、工整的一面,也有飘逸、洒脱的一面,反映出祝氏晚年的老辣书风。

  另一方面,祝枝山向以行草见长,所遗墨迹中,也多以行草为多,且不乏应酬之作。此作乃其传世书迹中较罕见者。因而名家鉴藏,推崇备至,成为后学之津梁,正可谓实至名归。

  已有论者指出,“由于明代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富庶与政治的黑暗,加上自宋代以来文士对收藏活动的提倡,以及明代文人本身‘崇古’、‘好隐’、‘尚博’、‘好事’等风格的影响,基于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与催化,便使得收藏与鉴赏活动在当时大为流行”,正是因为这种文化背景的存在,使得祝允明们的书迹得以在当代广为流传并流芳百世。从以上勾勒出的《简亭记》册之鉴藏过程无不反映出明代以来以江浙地区为主流鉴藏圈的文人活动,这是一个时代在书画鉴藏中的折射。《简亭记》册经过四百余年的名家递藏,使文化得以传承,书艺得以弘扬。本文只是通过对浩如烟海的传世书画中的祝氏个案的解析,以廓其源流,析其端本,希冀这样的梳理能为人们认识祝氏书迹的鉴藏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一个较为直观的平台。

(责任编辑:郑婷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