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博古纹瓷器:传续的典范

2013-08-02 11:33:06 未知

  在瓷器中有这么一类器物,同样起到了博古架的作用,其纹饰中鼎彝爵瓶、琴棋书画、花卉文玩无所不包,随意组合,巧妙搭配,虽仅仅是落于胎釉之上的线条、颜色,但观赏起来仍不乏博古通今的意蕴。这就是广泛流行于清代的博古纹瓷器。

  博古图是人们通过图画的形式来博通、识别古物的一种方式,其最初源流还要追溯到北宋时期宋徽宗命人所撰《宣和博古图》一书。此书以类似现在图录的形式将当时皇室所藏数百件商代至唐代青铜器、瓷器、玉器、石雕等器物一一描绘成图画,集结成卷,以便对博览、鉴赏古代器物能有一个借鉴、参考作用,由此得名“博古”。

  此后,“博古”的含义又不断被引申、形式逐渐丰富,但凡将鼎、瓶、瓷、玉、书、画等绘制、雕刻于一器,图案中间或搭配花卉、果品等作为装饰题材的,就通称为博古纹,有博古通今、高洁清雅的美好寓意。

  与宋代金石学发达、博古风尚兴起相似,明代中晚期也是一个慕古、尚古风潮日盛的时代,江南富庶之地,文人聚居之所,收藏古器的风气十分普遍。其时的绘画作品中多有记录文人雅集、博古赏物的场景,如杜堇的《玩古图》、郑重的《品古图》、仇英的《竹院品古》、尤求的《松荫博古图》等,就是以鉴赏古器为主题的。在这些作品中,鼎尊瓶炉各式器玩或陈列案几之上,或散布院落之中,大小参差,错落有致,古风古气中彰显出博览的韵致,也奠定了博古纹审美内涵的基础。

  晚明社会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文化活跃,源于文人名士的慕古风尚和文化取向不仅在官宦、商贾等富庶阶层中引起了共鸣,也在普通市民阶层中产生着影响。这一来自各个阶层审美、文化上的需求,自然催生了瓷器这一重要工艺品类中博古纹装饰的兴起。

  虽然在万历朝瓷器中就已经出现了博古纹饰,但数量并不是很多,形式也较为单调、随意,更没有形成一定的布局模式。真正开始广泛流行并奠定下了后世博古纹瓷器装饰布局基调的,是在康熙时期。

  康熙一朝瓷器上的博古纹,几乎在所有器型上都可见到。有的纯粹作为主题纹饰,或在锦地围绕、冰梅开光中成为主体纹饰;有的或辅以开光,或配合山水、花鸟题材共处一器,两面对照、相互映衬,丰富了视觉感官;还有一些则会将博古纹作为边饰、间饰,配合其他题材的装饰效果。可以说,在这些以民窑为主的器物中,博古纹开创了前代未有之先河,真正成为了瓷器装饰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题材。

  更重要的是,博古纹的画面布局方式从此有了一个通常的定式。康熙瓷器上的博古纹采取了类似绘画的多样器物集中排布的方式,纹饰中少则描绘四五件器物,多则八九件,更多的还可见十四五件者,琳琅满目,错落有致。纹饰中常见的器物种类包括瓶、鼎、炉、书卷、水盂、香熏、花几、如意、方胜、古琴、挂灯、蕉叶、瑞草等,无不是案头珍玩、文人喜好、祥瑞古雅之物,任由其中或多或少某几样组合在一起,都是可供清赏的博古装饰。

  此中,瓶、鼎、炉、水盂、书册锦卷几乎是任何博古纹饰中必要出现的物件,而且往往以瓶、鼎作为画面的中心,还要在内中插上孔雀羽或祥花瑞草,这大概寓意着万事平(瓶)和、安定(鼎)为贵吧。

  康熙朝的博古纹瓷器,涵盖内容丰富、风格清新儒雅,寓意喜庆吉祥,虽然精粗有别,但无疑都是后世同类瓷器效仿、传续的典范。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李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