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的地下画廊
2013-08-07 10:12:23 未知
戈壁滩上的地下画廊
不去新城魏晋墓,嘉峪关市只去了一半。
除了关城、长城,嘉峪关市的戈壁滩上,还有1400多座魏晋古墓。
中国的魏晋墓遗址大多在甘肃的河西走廊,而河西走廊的魏晋墓遗址中,嘉峪关市新城魏晋墓当属精品。
魏晋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1972至1979年,嘉峪关市文物部门先后发掘了13座墓,其中8座是彩绘砖壁画墓,共出土画像砖700余块,画面600余幅,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色泽如新,被称为“地下画廊”。
嘉峪关长城研究所张晓东说,墓室以干砖垒砌而成,墓室四壁为表现劳动人民各种生产生活、奴婢仆从的杂役和墓主人享乐生活的砖画,如宴乐、狩猎、驯鹿、采桑、驿传、舞蹈、农耕、博弈、酿酒、屠宰、出巡等。
研究人员认为,魏晋墓的砖画,多出自民间画师之手,他们以自己的生活阅历,真实地描绘了墓主人的现实生活,为墓主人营造了一种在另一个世界丰衣足食的生活氛围,成为魏晋时期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除了内容,魏晋墓画砖的绘画技巧更加简洁而质朴。嘉峪关长城研究所徐晓燕认为,魏晋绘画正处在我国绘画史繁荣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物肖像画注重人物性格、内心感情的刻画 , 为 隋 唐 绘 画 艺 术 的 发 展 和 繁 荣 奠 定 了 基础。
研究河西历史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魏晋时期的绘画,遗存下来的极少,所以魏晋墓群壁画就极其珍贵。这些出于当时民间画工之手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几乎全部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徐晓燕认为,从艺术技巧来看,不是简单的罗列对象和堆积事物,而是加以艺术概括,以精练的笔墨,表现比较复杂的事物。
记者看到,在魏晋墓壁画中,墓主人出行图的场面都比较壮观,有的彩绘大幅壁画,有的用一排多块砖面组成长卷式画面。据介绍,魏晋墓壁画显示出从汉画向晋画风格的演变过程,由装饰画向独立的卷轴画发展的趋势。一般用土红色起稿,然后用墨线勾出轮廓,再用赫石、红色等填入,效果热烈明快。中、晚期设色方法更为多样,除勾填法外,还用勾勒法、原色多样配置法、晕染法等,线描技巧有很大提高,酣畅淋漓,奔腾飞动,豪放雄健。
一些专家介绍,魏晋墓为研究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融合、生活方式、气候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由于魏晋时期急剧变化的特殊社会环境,这一时期中国的绘画文献记载非常零星、简略,绘画的实物资料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嘉峪关魏晋墓葬群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的一大空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发现和补充。
经典画面透露出诸多重要信息
在魏晋墓中,有一些极其经典的画面。
一是《驿使图》———全国邮政的标志,出自5号墓。画面是一个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进贤冠,身穿宽袖衣,足蹬长靴,左手举木牍文书,右手持马缰,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坐马背飞奔传递。这幅驿使图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被认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
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原邮电部选中“驿使图”为邮票图案。从此“驿使图”成为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新中国邮政储蓄1986年恢复开办,原国家邮政储汇局于1994年起发行首款全国通存通兑银行借记卡性质的储蓄绿卡,卡面又选用了这幅“驿使图”。
二是马车图。7号墓室的壁画。一乘马车,前有一车仆,后有一跟随。但这幅画中马的造型有很明显牛的痕迹,显然是以牛车起稿后改为马车的图画。在众多的车骑图中,这是唯一的一辆马车图,说明当时马车在河西地区并不常见。
一些学者认为,饲养马的地方,马匹居然紧缺,也许马匹主要用于征战和狩猎,而不以农耕、驾车或食用为目的。所以魏晋墓在农耕和驾车的壁画中一律为牛,无一用马。仅见的一辆马车也是起稿为牛,画成后才改为马的,相比之下更突出牛的重要用途和马的特殊作用。
三是采桑图。6号墓室的壁画,刻画了一位提篮采桑的女子和手持弓箭护林的少年,少年有明显鲜卑人的特征。画面上采桑女子与剑拔弩张的少年紧张对峙,生动描绘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男耕女织的安定生活。5号墓室内的一处壁画,描绘了两男子正在树下采桑,一男子提篮摘桑,面带一丝丰收喜悦,另一男子回首翘望,表情沾沾自得。
采桑图中,鲜卑人频繁出现,并且扮演保护蚕桑的角色,反映了当时的乡土风情。另外,鲜卑本是游牧民族,一直居无定所,壁画却刻画其从事农业活动,与汉族人民共同生产劳动,和平相处,因此这些壁画成为民族大融合的有力证明。
四是二牛抬杠图。5墓室的《二牛抬杠图》,有二牛抬杠单辕犁,犁铧扁平,中腰有横木,较笨重,破土不深。魏晋墓壁画通过不同时期犁具的描绘记录了农业工具从二牛抬杠向一牛耕作的过程,为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可信的形象资料。
五是烤肉图。烤肉至今也是西北的美食之一,而这个美食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有了。在1号墓南壁甬道东侧一画像砖上,墓主人头戴乌冠,锦衣玉带,悠然自得的高坐于榻上。榻下是烧得正旺的炭盆,一男仆恭立于榻前,正将已经烤炙好的肉串递与主人,墓主人左手叉腰,右手握便面木柄,似在转动着驱赶炭火生出的烟瘴,等待着仆人递上来的烤肉串。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河西地区社会的相对稳定,带来了一些民族的迁徙,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涌入和中原汉族的迁移,在河西逐渐建立了地方政权。从魏晋墓砖壁画也能看出,这里有羌族人、鲜卑族人、龟兹人等,民族间的交汇和融合,逐渐打破民族界限,使河西地区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促使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兴盛和流播,促进时代文明进程。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