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大理影展观察:打造“摄影展+博览会”模式?

2013-08-08 10:40:06 何妍婷

  一直主推典藏、交易的大理国际影会,在经过了4年的不断发酵,在今年推出了画廊区,画廊参展数从去年的10家增加到今年的15家,交易额也从去年的四百多万元猛增至八百万元左右。虽然相较于当代油画或者古代书画、瓷杂项,八百万元也许不过一件作品的价格,但作为洼地的摄影收藏市场,这样的成交额无疑是对影像市场的有力推动。从上一届大理国际影会提出“影像看中国,典藏看大理”的理念以来,随着画廊参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画廊在大理国际影会的商业生态中担当着怎样的角色?今年新开辟出画廊区,是否意味着中国影像收藏市场渐成气候?作为国内重要的影像交易平台,大理国际影会的商业模式到底如何?

  “大理国际影会需要做的是非同质化的竞争。”鲍利辉说道。对于影像收藏如何植入摄影节中,鲍利辉与很多专家讨论过。他和第一届大理国际影会的总顾问艾迪·克曼在纽约谈论这个想法时遭到反对,艾迪·克曼认为“世界上的摄影节就是摄影节,博览会就是博览会”。

  “我数了一下,去年中国摄影节有十五个以上,多一个摄影节也不多。但大理摄影节要做出特色。因为我是一个摄影家,清楚摄影师需要什么。在12年前,我的作品首次走出国门,被海外藏家收藏的时候,我清楚作为摄影师的那份喜悦。基于此,典藏成了我们的主打。大理国际影会要做成一个既包含摄影节又有博览会性质的综合项目,既有高端的学术展览,又有交易的内容。我相信,这样能实实在在地推动影像朝前走。摄影师需要有人来收藏他的作品,有画廊来代理,有机构来对他进行包装宣传。这样,他产生的动力将是无穷的,因为有的年轻摄影师还在卖血拍照片。”

  这样一个既包含摄影展也包括画廊区;既有学术的高度,也有活跃的市场交易的影会,对于刚起步的中国影像市场,这样的方式是否具有“中国特色”?在全会华看来,因为西方对摄影的了解程度比较深,两者的区分程度比较高。但就亚洲影像的发展而言,摄影还处于教育的阶段,以亚洲人看作品和收藏作品的习惯,他认为最好是能够把这两块结合在一起,“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无论挑选画廊还是参展艺术家,如果比较谨慎,我想一定能够提高影会的水准,因为结合的模式在亚洲是很好的。我这次来大理,也看到一些不错的年轻摄影家,如果由画廊出面跟这些人接触,他们的机会就多了;对于画廊来讲,又多了一位可以代理的艺术家,这是互相的模式。我觉得这样的模式很好,不要放弃。另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广摄影教育;还不成熟的摄影家可以借这一机会学习,画廊本身也是同样的情形。”

  对于这样的模式,See+画廊的艺术总监画儿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认更进一步地说到,“参与到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是,画廊作为专业机构,摄影家可以看到画廊展厅里的展览从装裱到布置是怎样的标准。如果国内的摄影师要进入市场,需要知道一些标准在哪里,作品最后呈现是怎样的,可以给他们做一些好的指引方向。”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