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千高原 一间专业画廊和关于当代文化艺术的试验场

2013-08-12 08:43:06 廖冬云

  有一类画廊和有一类人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好比说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当然,从这家画廊自身角度言,无论是作为极为少数的二线城市画廊亮相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还是画廊新换成过千平方米的大空间,其实也不是多意外的事情,不过是按照画廊节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的计划。难道这不是一个努力着的专业画廊应有的期待么?

  理想主义者的试验场

  少有几个人记得千高原艺术空间曾在北京待过,有人依稀提起来时还将它记成了:貌似是成都空间的北京代表处,好像在酒厂。估计后来发现没什么人气,生意不好做,就撤了。笑着推翻掉这种猜测之后,画廊负责人刘杰回避了画廊撤离北京的原因,严肃说道:“可以谈学术,但没必要提人事。”而关于千高原艺术空间的北京记忆,实际上历历在目:第一个展览“封疆拓域”是郭晓彦策划的,展览空间就在798艺术区常青画廊正门的对面,时间是2007年7月15日。这个日子也刚好是刘杰身份证上的生日,也是必然要记入画廊发展史中的千高原艺术空间挂牌成立日。

  同年9月,借由成都空间的首次展览“回响:成都新视觉艺术文献展1989-2007”,千高原艺术空间便开始在成都芳沁街85号扎下根来。这对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长期驻留北京的刘杰来说,再顺其自然不过了。虽然认同北京有着其他地域没法比拟的优势,但成都在他看来也大有可为:“成都是北京、上海之外,文化艺术基础相对要好的城市,而且自身保有的艺术群体数量重大。当然,2007年时,整个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或者西南地区的绘画已经令大家耳熟能详了,但绘画以外的媒介作品在成都其实也是有很大一个群体,可以说是全国最重要的板块之一,不过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梳理、呈现和传播。”首次展览实际上是他多年来一直尝试去做的事情,虽耗资不少,还给画廊落下了一个“卖照片”的印象,看起来有点脱离本意,但也由此奠定了千高原艺术空间的基调:作为画廊必须得专业,而作为专业人士,又何妨不践行理念与理想。

  “千高原”这个名字与哲学家德勒兹著作的中文版《千高原》撞名绝非偶然,在2006年画廊内部商议今后工作方向的讨论会上,《千高原》的译者汪民安便是与会人员之一,正是他提议用这个名字,而在当时,这本书的中文版还尚未翻译完毕。刘杰说爹妈给孩子取名字都会有个愿景,而选择“千高原”正是因为在当下中国的现实中,他期望画廊关注的是中国正在发生的现象,注重多元化且关注艺术家个体。而在决定做画廊时,刘杰就和他的合伙人做好了三五年不挣钱的准备,也自信这条路只要做专业了,走下去准是没有错的。

  理性态度,独立姿态

  虽然抱定了这样一种决心,也清楚地认识到2007年进入行业时所面临的行业背景:强势的拍卖、不规范的市场、艺术家和买家之间存在直接交易等等,以及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但真正遭遇的冰窟窿还是令这家新生机构倍感严寒。在画廊成立的第一年里,千高原艺术空间在成都没有一个本地客户。谈及过去的六年,刘杰用了“熬”字来形容,在画廊运作上,他也越来越注重理性。“很多人觉得办画廊很High,可其实和艺术家创作一样,high只是想法冒出来那一瞬间,过程都是极其痛苦的。”所以每每有新员工来应聘,刘杰都会把画廊工作并不那么浪漫的、艰辛的一面告诉对方,并一再确认对方是否真的对这份工作怀有热情。许是这样一种谨慎而真诚的用人态度,千高原艺术空间自创办以来,团队一直都很稳定。

  这种理性必然表现在刘杰在艺术家的选择上,在画廊最开始的三年间,千高原艺术空间几乎没有艺术家个展。一方面是因为刘杰认为画廊本身发展尚需要时间,而另一方面,对千高原来说,遇到缘分相投的艺术家是个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成本的过程。去年12月,千高原艺术空间举办了艺术家刘传宏的个展,据刘杰介绍,早在画廊创办之前,他就发现了这位艺术家,期间一直保持着沟通和信息对接。“做画廊不像是做收藏,可以很主观。艺术家、藏家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有指望的。一旦达成合作,就意味着接下来要耗费必要的投资和精力、时间成本以及空间成本来做这件事。一个人可以喜欢很多东西,但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放在一个轨道上循序渐进、往一个结果上推动的。做画廊也可以很冒险,但我不希望做没有把握的事情,还是要理性。”

  在拓展客户资源上,千高原艺术空间也选择理性把关。刘杰相信画廊与艺术家、和藏家之间的交往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他不太愿意用“人品”这个词,因为在他看来,人品没有好坏和高低,而投缘、对味才重要。“我喜欢某句电影台词,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都是买卖人。”他不太迷信过于直接客户资源拓展,而是自信只要事情做专业了,对味道的人自然会过来。在没有成都本地客户时,就曾有一些境外的客户找上门来,若是要推测原因,刘杰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画廊参与推动的一些国际项目,虽然项目本身鲜有商业的可能性,但势必会增加画廊曝光率,画廊曝光的同时也会让艺术家得到曝光。

  但很长一段时间千高原艺术空间都放弃了在多数画廊主看来的可以增加艺术家曝光率的好机会,好比说参加艺博会。自画廊创办以来,刘杰每年都会接到很多艺博会的邀请函,其中也包括之前的ART HK,这位理性的人在计算过成本和回报率后,一一回绝了。原因简而言之就是,在刘杰的算盘里,参加艺博会太不划算了,同样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他可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过,去年时,千高原艺术空间却申请了首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也成功进入了“亚洲视野”版块。坦白说,看到这家画廊名字赫然在列时,还挺意外的,毕竟入围的画廊几乎清一色地遍布于北京、上海,而且不少北京画廊在申请时也都表现出了惴惴不安之感。“我并不知道香港巴塞尔的标准。只是对我们画廊而言,我觉得是时候参加了,我们准备好了。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毕竟是亚洲最好的,不过,也的确是太贵了。”好在效果还不错,刘杰说无论是从具体的销售数字层面还是从收获的专业人士认可的层面来讲,千高原艺术空间都实现了。

  静候软件,慢待硬件

  具体言及“这种准备好了”的条件时,刘杰不无乐观地表示了对大环境的看好。虽然近两年来,总能够听到市场不好的论调,但对千高原艺术空间而言,最近两年却是画廊发展越来越明朗的时候。画廊的个展数量越来越多,代理以及长期合作的艺术家将近十几个,这个数量已经完全足够排满画廊空间的档期;而且成都本地的藏家也开始陆续地主动跟画廊接洽。令刘杰尤为欣喜的是,无论是新藏家和老藏家,他们的观念都在发生改变。“他们对待收藏的态度跟之前不太一样了,更加严肃,也肯学习。我想这是我们和所有同行们共同培育的结果”。

  在培育上,千高原艺术空间一直在做功课。作为一家商业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的项目计划中还包括一些公共教育活动,组织一些文化类讲座、定期安排放映等等,这是他们从芳沁街85号搬至寺水街南区3-5号之前和之后一直在持续推动的事情。

  对,今年七月,借由艺术家熊宇个展“时间的节点”的开幕,千高原艺术空间搬入了新的场馆,相比旧场馆三层楼的构造,将近1500平米可用的空间,近乎一个小型美术馆。这种硬件上突然而至的优越也带给刘杰不少压力,房租、物业等花费必然增长,而搭配怎样的“软件”才能匹配得上新空间则是千高原艺术空间正在思忖之事。“一些长期项目这下有了空间,我们也在考虑是不是可以同期开幕两个个展,而如果这样的话,意味着我们签约艺术家的数量还可以再调整……”再一次领略了这位特立独行的画廊主的理性风范。

(责任编辑:王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