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徵明书画伪讹考和艺术市场探究
2013-08-13 11:06:00 余四海
内容提要:文徵明是明代著名诗、书、画、印全才的艺术大家,其作品作伪的数量庞大。本文通过对他作品的风格,笔墨和形式,印章和落款,历代著录,早、中、晚时期的特点分析和佐证,梳理文徵明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真迹存留情况,以期提高对其作品的认知度,并对当代艺术市场的收藏和拍卖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文徵明;风格;笔墨和形式;印章和落款;历代著录;艺术市场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后以字行,又改字徵仲,号为衡山居士,今苏州人士。文徵明才艺出众,工诗文书画。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特别是在“文人画”发展史上,文徵明更是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贡献突出。文徵明26岁拜一代大家沈周为师,直至其恩师去逝为止。后致力于学赵孟、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路。早年以工细为主,笔法和墨韵有文雅恬静的格调。细笔之法追述上自宋元大家董源、王蒙、赵孟。
文徵明的真迹山水工细中富清刚,稚拙中见功力。造型中棱角分明,构图平中见奇,富有装饰和抒情意味。部分作品中设有浅绛,稚拙生涩。这是鉴别他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和独有艺术形式。过于平庸、呆板、刻意造势之作,则疑为伪本或代笔作品。晚年作品粗细并蓄,笔墨愈加苍秀。文徵明人物、花鸟画也兼善,但传世人物作品不多,如《湘君湘夫人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于1517年)等。有关文徵明作品造假者多数以山水作品居多,且泛滥和粗俗。加之其传人众多,子、侄、孙辈中,有很多都是继承家学的大画家,例如文嘉、文彭、文伯仁等;学生当中有朱朗、王宠、孙枝等,不少于29人。他们或为文徵明代笔、或伪其作品,以得到丰厚利润。这类作品存世非常多,体系庞大,鉴定困难,只能通过笔墨比对或佐证加以分析,并结合参考历代文献著录和鉴赏家笔录加以推敲。
一、文徵明作品笔法、艺术风格、墨色辨析
了解文徵明的笔法和色彩风格境界对辨伪他的作品至关重要。
文徵明绘画细笔作品用笔劲健有力,书法作品最为精绝,在精劲端肃中富有娟秀和雅的意趣,且采用欧阳询楷法的体势,劲峭、挺健的运笔之势。绘画当中多中锋运笔,流畅劲利,自成一体。细笔山水传世非常多,这是他的本色画。师承王蒙诸师,用笔工细绵密,稍带生涩。赋色为青山绿水,略设为浅绛。清雅之致,笔墨凝静致远,没有浮华之气。用墨和用笔上有秀润雅致,所画山水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墨色显出一派浓郁而又清丽的气象。简略中见层次,粗放中见韵味。代表真迹作品有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古木寒泉图》《霜柯竹石图》等。
文徵明深受儒家传统文化与思想影响,作品中有儒家所说天地的“生意”之说,又受魏晋玄学影响导致他追述一种宁静高雅的境界。主要还是表现在他的山水画作品,描写江南一带太湖山水之景,空灵高古。文徵明在其《题画》诗(卷五)中曰:“吴中山水清是远,……恍惚游踪出东绢。”[1]上述的诗文反映了文徵明对湖光山色的苏州太湖之景赞叹不止。《浒溪草堂图卷》作于文徵明66岁时。关于这些作品,《文徵明集》补辑卷八有题,如下:“沈君天民世家浒墅,……因自号浒溪,将求一时名野、咏歌其事。……浒墅一名虎墅。按《图经》:秦始皇求吴王宝剑,白虎蹲于丘上,西走二十五里而失,故名虎。吴越讳,因致“”为“墅”,又伪“虎”为“浒”云。嘉靖乙未腊月。诗说:何处闲云筑草堂,虎溪上旧吾乡、………最怜出郭红尘远,春水还堪着野航。”[2]通过上述论述可知,《浒溪草堂图卷》是文徵明的精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纸本,设色,高27厘米,宽14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集》[3]《中国美术全集》影印。
就文徵明作品风格而言,目前文徵明存世的细笔代表真迹山水作品有《真赏斋图》(上海博物馆藏)《影翠轩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治平寺图》(美国加州柏克莱景文斋藏),用笔精致典雅,文人气浓厚,自然之景得到完美表现。
文徵明的粗笔代表真迹作品有《绝壑高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春山大田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湖图》(苏州博物馆藏)等。这些粗笔画法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张力和酣畅平易的笔墨韵味,不是刻意造拙,而是一气合成的。
二、文徵明作品当中的落款和印章、代笔作品
对文徵明作品众多的落款和印章伪讹问题的考证是辨别真伪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中国古书画的鉴定学上,作者的名款、题跋诗作的书法功底真是区别于其他作者的重要铁证。《书林藻鉴》卷十一记载:“长书学于李应桢,对之要求甚严,详细授以笔法。”[4]楷书深得黄庭坚、智永、欧阳询笔法。《艺苑卮言》又曰:“徵仲……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坚遗教笔意……篆书斦阳冰门风。”[5]文徵明从传世僧智永、怀素、苏轼、米芾、赵孟等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中学习,其中苏东坡是他青年时代特喜临仿的书家。据文嘉《钤山堂书画记》中记苏轼书法作品《前赤壁赋》并注曰:“讹白如雪,墨迹如新,惟前缺四行,余兄补之,吾家本也”。[6]这卷苏轼书法至今尚存,由上面的话语便知,此卷缺得四行是文彭所书,代为文徵明补全,后面的补录根据笔法判断也应是文彭所书。综上所述,文徵明书作真迹艺术特点舒展自如,大有疏能走马、密不通风之势,笔笔到位,挺劲迥逸。楷书端正方整,秀雅和劲,一丝不苟。上述代笔的几行书法明显与文的书法艺术特点相去甚远。
文徵明常用钤印有杨仁恺先生著《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一书列出真印有如下:“文徵明、文徵明印、徵仲、悟言室印、徵明印、衡山、停云馆、江左、徵仲父印、玉兰堂印、惟庚寅吾以降、文壁印、玉兰堂”。[7]这些真印章可以在鉴别文氏作品时起到辅助和参考作用。
文徵明的代笔作品非常多,有如下文献资料可以佐证:1.文氏给朱朗信札中说:“今雨无事,请过我了一清渍。试录送会朗一看。徵明奉白。”此札中的“会朗”即文徵明的学生朱朗,求文徵明的作品的人特别多,完不成求助于弟子朱朗代笔。2.陈焯《湘管斋寓赏编》卷四载莫姬水致钱谷一札云:“寒泉纸奉上,……尤感尤感。十九日姬心顿首,罄室老兄。”在目前存世的很多平庸作品,拙劣、缺乏生意的作品大部分是此二人代笔的。但是题款却是文徵明亲题,印章也对。对这类文徵明存世作品,收藏家要加以研究和考证对待。3.《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二云:“‘书家传’有朱之登,胡师闵二人……世所珍藏大半二人之笔。”当前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文徵明作品就有他们的伪作。4.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中《文先生传》所说:“……以故先生书画遍海内外,往往真不能当赝十二……润泽于先生手凡四十年。”可见,真品少,赝品多。
综上所述,文徵明的代笔作品和传人数量之多,鉴定起来难度很大。其中代笔和伪品最多的是文徵明弟子朱朗、徐沁。朱传元:“朱朗,字子朗,吴县人。学画于文徵明,乃以写生花卉擅名美妍有致。其山水与文徵明酷似,多托名以传”。通过这则文献可知,文徵明现存于世的大部分题作为朱朗代笔。对于这些代笔作品我们要加以考据和证实,于真迹比对方可以认为作品无误。多加思量和考证。
三、文徵明书画伪本现存世辨析和作品市场探究
1.《深翠轩图》(在明初人深翠书后)卷,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作。纸本,高23.8厘米,宽7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著录。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认为此作系:“明人伪作后配入。”[7]深研此作品中落款正德十三年(1518)应为戊寅而非己卯。此实误书。如论己卯文徵明此时50岁,而这件作品非常的稚拙和粗狂,对照他的同时期作品应为伪作。2.《存菊图卷》,绢本,高13.2厘米,宽3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著录,且《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影印。徐邦达和傅熹年先生认为此作系“明摹本。”[8]这个作品文徵明钤白文“文徵明印”“悟言室印”两方印。这幅作品传世有好几卷,考据其中几卷,风格和笔墨很相似,且非常拙劣。参照文徵明的真迹,仿本不堪入目。应为后人仿照,为“苏州造”。3.《兰竹图卷》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作。纸本,高33.1厘米,宽278.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三册著录。徐邦达和傅熹年先生对此作曰:“画不佳,存疑。”[9]此作用笔纤弱无力,矫揉造作,神韵全失,没有文徵明“生意”的风格特点。4.文徵明《王守秋声赋书画装卷》文: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作。纸本,高24.7厘米,宽119.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著录。此幅,刘九庵和徐邦达曰:“画伪”。[10]此幅作品是文徵明晚年作品,观其作品构图和笔法没有气势,用笔不老辣。晚年文徵明的山水画中寄托了对大自然蓬勃生意,逃避世俗,归隐山林,钟情于山水,专心研习诗书画。这个伪作取形而没有得气势,典型的低仿作品。5.上海博物馆现还存有一批文徵明伪作和疑作作品,由刘九庵和徐邦达、傅熹年、杨仁凯、谢稚柳、启功诸先生鉴定过。如下:《参竹斋图卷》,纸本,水墨,高29厘米,宽128.7厘米。《十百斋书画录》卷一、《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三册均有著录。傅熹年:“非文徵明笔”。《松风细泉图轴》,纸本,水墨,高119.1厘米,宽55.8厘米。《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三册著录。此幅傅熹年定为“明仿”。《云山图轴》,纸本,着色,高90.5厘米,宽28.8厘米。《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三册著录。此幅,徐邦达曰:“跋真,跋比画好,画粗笔待考”。还有上海博物馆藏有《春浑高树图轴》《茅亭陕生图轴》《松岩高士图扇面》《潇湘八景图册八开》《茅詹灌葵图轴》《兰舟图扇面》等存世作品均为疑作或伪作,徐邦达、刘九庵、傅熹年诸先生均过眼和著录过这些作品。[8][9][10][11]通过观赏文徵明真迹作品和存世伪本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笔墨样式、构图、落款、印章对研究文徵明的作品和艺术形式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而他晚年的一些作品,用的是朝鲜进贡的纸书写的。
正是因为文徵明目前存世作品甚少,且市场价位拍卖很高。2010年中国保利拍了一件文徵明作品《吴山秋霁图》,成交价3100万人民币。市场受利益驱使,造假较多。这对于文徵明的作品真伪来说,堪称打起了一场持久战,鉴别困难重重,涉及他的时代背景、意趣、纸张、笔墨和风格等。
注释:[1]文徵明.文徵明集[M].周道振,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文徵明.文徵明集[M].周道振,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4]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艺苑卮言.摘录于故宫周刊[J].
[6]中国画论辑要钤山堂书画记[C].周积寅,辑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杨仁恺.中国书画鉴定学稿[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8]徐邦达.徐邦达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9]傅熹年.傅熹年书画鉴定集[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
[10]刘九庵.刘九庵书画鉴定集[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
[11]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目录[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李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