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时代肖像”策展总结
2013-08-14 15:03:06 未知
策展总结
一个通过30余年的持续变革而获得新生的国度,有必要重新回顾和梳理自身的前进之路,“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正是在这样的使命下应运而生的。作为中国大陆首家由政府主办的当代艺术机构,已于2012年10月开放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更应当承担这样的使命,而通过艺术家们所创作的肖像来反观这一历史进程,无疑又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方式。面对迅速变迁的时代,艺术家们可以全情投入其中,可以保持有限观望,也可以完全超然世外。遴选什么样的作品进入这个展览,能否如愿以偿地发现并成功借到内心的目标,以及如何在展厅中组织这些庞杂无序的素材,对任何策展人来说都是异常艰巨的挑战。
由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全新的机构,开馆时尚无藏品,因此策展的最大挑战就是借展。从1992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受到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等国际大展的持续关注,在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取得了初步话语权。当时,中国大陆的公立艺术机构尚未建立系统的学术机制,公立美术馆的收藏经费奇缺,对当代艺术的收藏计划严重滞后。最早的藏家绝大多数来自境外,中国当代艺术的早期作品因此也早早地走出了国门。2000年后,国际市场上开始对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重视,中国艺术家们更多的代表作都逐渐离开了大陆。到2005年以后,本土的资本市场开始把中国当代艺术当成重要投资对象,导致市场价格在短短几年内迅速飙升,一张油画的拍卖价格已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一座大型美术馆的全年运营费用。在这种前提下,重点作品的借展,除依赖公立机构和艺术家本人的资源之外,对大量民营美术馆、画廊和收藏家们的借展就成为必须的途径。本次大展在诸多机构、艺术家和收藏家的鼎力支持下,先后克服了时间、预算的紧张以及一系列难以预期的技术问题,让尽可能多的代表作最终出现在展览现场,殊为不易。
策展的另一个重要挑战是展览的整体结构。内容方面,这个大展必然要涉及到“星星画会”、“伤痕热”、“乡土热”、“理性绘画”、“八五新潮”、“新生代”、“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女性艺术”、“新古典主义”、“新文人画”、“卡通一代”等等思潮和流派,因此结构要求相对完整。在时间线索上,本次展览关注到30多年来的各种艺术现象,力求形成较为新颖的叙事脉络;在学术构成上,历史档案中既定的群体首先被还原为真实的个体,再按照单元主题加以重新整合;在艺术语言上,对个体的选择体现出全新的包容度,以呈现最为丰富的综合艺术生态。在以往的当代艺术30年回顾展中,纪实摄影一直是被忽视的对象,而此次大展中则用醒目的篇幅予以增补。在曾经举办过的肖像大展中,绘画往往成为唯一形态,而本展则用各种媒介充分表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各个侧面,并进一步尝试引入历史文献、影片放映等内容。对大芬村画师群体的提名邀请,目的在于拓展当代艺术在中国现实下的某种特殊语境,应属于大型专业展览中的首次尝试。“肖像”的传统概念,在这个展览中既被颠覆又被重建,这为广大观众认识当代艺术的丰富表达方式提供了一次形象化的普及教育机会。
30多年一路走来,通过对肖像的回顾、考察与前瞻,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中国人的面貌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中所发生的巨变。中国人的肖像,正以越来越真实的表情和越来越从容的姿态在这个展览中显现出极其丰富多元的魅力,100多位艺术家们的300多件(组)参展作品,以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把肖像的概念诠释得异常生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对于每个中国人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变化,最终会在人的外在形象上清晰而明确地体现出来,每一件作品中的人物,每一张标签上的年代,都呼应着不可磨灭的记忆,回味着难以忘怀的经验,承载着时间和情感的重量。
归根结底,这个展览是关于人的。人,永远是肖像的主题;人,也永远是艺术的主体。这个展览可能带来的议题,正是关于人,关于人民,关于人性,关于人格、关于人生,关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人世沧桑的,这些有关人的话题,也必将与人类自身的历史同步延续。作为策展人,我希望这个以中国人30多年来的肖像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览,能够在每一个观看者的心目中唤起对历史和今天的共鸣。这个展览,应该是一次观看与思考的机遇,我期待这样的展览能够在知识界引发更多关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纵深讨论。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