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邓峰:艺术品修复的日常性更值得强调

2013-08-15 14:21:50 未知

  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和侵蚀,艺术品的品相随着时间的推延会遭到破坏,严重影响艺术品的价值。不管是油画修复还是国画修复,除了缺少相应政策,及统一的管理之外,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缺乏。美术馆的建设热潮一波接着一波,藏品作为立馆之本,藏品的保存与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品修复

  01

  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修复的概念?

  我们还会用到一些相似的概念,比如修理、修缮、修整等等,但国内似乎更愿意接受“修复”,为什么呢?因为“复”字带有还原、复原的意思。这里暗含着中国文化中对于圆满的一种追求,我们看大多中国传统戏曲基本上都以花好月圆结束,大团圆的结果,这种圆满既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事物的一种美好期望与基本态度,也是传统文化精神在传承中的相融相通。

  在传统书画修复中,我们更注重文化性或者精神性的传承和延存,而不太在意对于物质本体的关注,这在东方文化传统中相当普遍。我们从古代寺庙的历代修葺中也可以略窥一斑:通过对建筑物原型的模仿和复制来进行传承,这种传承更注重其“形”和“精神”(气韵)的传承,而对于其物质性的一面,则认为是完全可以用相似物代替。如日本原建于7世纪的神社伊势神宫,每20年就重建一次,最近一次重建在1993年,这座宫殿却被日本人普遍认为是13世纪以前的古董。这在中国传统的青铜、陶瓷修复中均有体现。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修复其实是带有审美想象的复原性追求。

  西方的修复显然更注重物质本体的原真性,正如西方哲学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固有的物质组成的,这种理念以对客观事物的识别分析、分类为中心,它反映在艺术品修复中,就表现为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关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技性。例如西方的油画修复可以象切片一样层层剥离,分为布面层、底料层、颜料层、光油层等等,在分解中逐一的检测、分析,而中国画的修复就很难如此,因为其图像层和材料层是完全浑融的。因此,修复概念中的不同所指一定要回到不同艺术形式在创作材料、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的差异上,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修复追求的不同。

  站在今天的立场,有一点必须明确,任何“修复”概念下的实践操作,一定是以保护与延承作品寿命为目的,而且一定要重视日常性保护,不能动不动就修复,而忽略了平常的维护与保养,就如我们的身体,平时就得注意饮食结构和坚持锻炼,预防积劳成疾,作品没有这种意识和主动性,就更需要进行预防性的保护、防止透支,不能等到需要动手术的时候,才对其进行修复,也许为时已晚。

  02

  在这个修复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对画本身造成一些破坏。

  的确如此,正如周嘉胄所言“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而文献中记载古书画色暗气沉、脱落缺失等等情况不胜枚举,有很多便是庸工所致。

  中国古书画的修复技术环节是相当成熟的,出现这些状况其因一在于人,二在于理念,三则是对于这些技术环节使用是否恰当。因此在具体修复之前,检测与分析尤其重要,要做好充分的预案和综合考量,不能因小失大,另对于一些无法完全修复的作品,不能强以为之,保守性处理或维护性处理都是可取的。

  03

  修复的过程会保证它是可以可逆的吗?

  可逆性、可兼容性、可识别性是西方艺术品修复界提出的三大原则,很多人以此来责难中国画的修复,比如说为什么要补笔、全色等。结合实践,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首先,我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保守主义者,但在长期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传统修复技术的精湛和其理念的超越。一,传统中国画创作所用的材质都是纯天然的,汲取自然之精华,可以称之为“绿色材料”;二,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讲求自然、不做作,这些跟材料之间是极高的匹配关系;三,修复所用的最重要的粘合剂就是水和浆糊,都是易解的物质。这些特点让中国画具有一种超越性,其物质源于自然,又消解于自然。

  具体来说,中国画修复一定是可逆。正如前面所说,解构与重组都可通过粘合剂来完成,只要采用正确的修复方式,物质层的残缺可以补缀,也可再次去除。而图像层的补笔与全色,只要不是在原有图像层上面进行全补,依附于所补缀的物质层,都可以实现可逆。是否需要全补则是另一问题,依个人之见,对于艺术品的修复,其主要功能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审美的完整性,如果大量空缺,将严重影响此作品的欣赏,对于有据可依的图像缺失,可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补笔,如对于缺失图像完全无法找到任何线索,则可以仅仅是全色,使之与未残缺处底色保持相应一致。另外还可借助现在科技手段,利用电脑等做复原性探索。

  在可识别性方面,所谓的“天衣无缝、补处莫分”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对于有修复经验的人来说,任何修复痕迹均是可以目测出的,况且现在有比肉眼更为厉害的各种仪器设备,可识别不存在问题。

  可兼容性方面,周嘉胄早就说“补缀须得书画本身纸绢质料一同者,色不相当,尚可染配,绢之粗细、纸之厚薄,稍不相侔,视即两异”,质、纹、色、光等各个方面的匹配,都保证了补缀材料与原材料之间的高度兼容。当然,我们今天在古书画修复材料这一块的研究做得远远不够,需要花大力气去收集和开发。

  04

  我们在修复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固定的标准,还是说是修复师的经验会占到比较大的比重?

  修复本身是一个操作实践性极强的东西,实践性的东西很难提出一个共通性的标准,现在大家也经常会谈一些非常理论化的标准或者原则,但这些原则和标准到了具体的修复当中一定会走样。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原则过于空泛,容易引发歧义,我觉得整个业界应该制定一些最低标准和操作性、指导性更强的规范。

  由于原则与标准的歧义,修复师的经验和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我们要特别尊重那些修复界的老先生,他们的经验在很多时候可以决定一个修复对象的生命、气质、神采,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总结。

  05

  是不是所有有损伤的画都是可以修的呢?

  当然不是,任何物质体都像我们的身体一样,会有生命的终结。所谓的“长生不老”只是我们的希望。有的症状具有修复的可能,有的则无法挽回。这需要视作品损伤的具体情况来看,有的可以彻底大修、有的局部加固、有的最小干预,但无论是大动还是微调,都需要说明原因,存留档案。

  06

  目前人才还是很缺乏的吧?

  对,尤其是高端的专业人才。另外,若是着眼于系统建设的话,人才的细分也远远不够,如科技检测分析人员、预防性保护人员等。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李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