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古玩市场淘到宝
2013-08-20 09:05:03 伍蹈
甜白釉瓷钵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精美的瓷器藏品
烛台
8月17日,在南国今报举办掌眼活动,不少藏家通过参与多次活动,运用学习到的古玩鉴宝知识,在旧货市场的地摊上淘到了“宝”,有清中期精巧的斗笠碗、明末清初的甜白釉瓷钵……活动还吸引了对古玩感兴趣的玩家前来观赏学习,继承古代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拾遗捡漏打下基础。
甜白釉瓷钵韵味传
谢先生带来的甜白釉瓷钵,让专家评委们眼前一亮:“单色釉摒弃了图案和杂色,正是因为这样,能够让鉴赏者屏息凝神地欣赏釉色和泥土融合在一起后,创造的纯净之美。”
专家罗安鹄介绍,甜白釉是始于明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许多制品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也有在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给人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甜白釉者较为罕见,此钵从胎体来说,釉面洁白细腻,肥如堆脂莹润如玉,修足工整,虽然不是官窑,也算得上是民窑中较好的藏品。”罗安鹄评价,但是这只甜白釉的瓷钵稍有不足,在钵体上有些许“棕眼”,是由于胎和釉在烧的时候受热不均匀、热胀冷缩后形成。
“这件瓷钵与香炉、烛台称为清五贡,曾经用于供奉,所以瓷钵的底部因为插香的缘故,不均匀受热,加上时间久远,导致了瓷体龟裂。”专家介绍,而甜白釉在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清代康、雍、乾的甜白釉,其釉色白而不润,一般多闪青色,民窑器多仿宣德、成化、弘治款,有青花书写,也有暗刻楷书款,以青花为多;清代仿品仰光透视,胎釉呈青灰色;现代仿品暗花、暗款过于清晰。
谢先生是活动的常客,在收藏课堂上跟着专家学到不少知识,现如今每个双休日,他都会到旧货市场、古玩店走上几圈,淘个宝贝。谢先生说,“刚看到这个瓷钵本不想买,因为瓷钵底部有裂纹,看起来比较粗糙,后来回忆了一下在收藏课堂学到的知识,将细节对比了一下,觉得应该是个好东西,花了挺低的价钱买下了,没想到还捡了个宝贝。”
精巧别致的斗笠碗
精巧别致的斗笠碗也是谢先生新淘回来的宝贝。这只清中期的斗笠碗,整体图案都是工匠亲笔绘画,青花花色鲜艳亮眼,构图合理细致,线条流畅,碗底呈现淡淡的橙黄色火石红,
“斗笠碗是古时候碗的一种式样,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以此故名。”罗安鹄介绍,从宋代开始烧制,以青白瓷为代表;到了元代,逐渐出现了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等工艺的斗笠碗,尤以青花艺术名扬四海;明代的时候,又新出现了五彩瓷、斗彩等釉瓷,以及嘉庆、万历的五彩、矾红彩名噪一时;清代康、雍、乾时期攀登了我国制瓷历史上的高峰,随着瓷工艺的进步,斗笠碗的款式有十余种之多,这一时期的郎窑红、美人醉、炉钧、珐翠等,高、低温颜色釉丰富多彩,取得了超越前古的成就,精品陶瓷越来越多。
“碗,它的形状、纹饰、质量、分工随着世情的变迁、工艺的进步,表现着不同的审美和使用功能,这些制作精美的古董碗,越发成了收藏者的至爱。”罗安鹄说。
铜质烛台标签柳州
周先生从小就对收藏特别感兴趣,这次他带来了两只铜质烛台,上面印着“柳州合盛”,虽然烛台品相不够完整,但是上面刻有柳州商号的印记,专家们表示,这对烛台极具研究柳州古往今来的历史价值。
烛台约为晚清民国初的藏品,作为祭祀供奉品之用,烛台有明显的出土痕迹,印刻的“柳州合盛”表明,在清晚期的时候,柳州的商业就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大的商户会制定自己的标签,雕刻在公用物品上。
据周先生介绍,10余年前购买这一对烛台的时候,一共有三件套,包括了一件铜质鼎和两个铜质烛台,但由于铜鼎形态完整价格较昂贵,自己的经济条件难以承受,就只买了这一对烛台,铜质鼎被另一买家买走。此后,周先生对这一套铜器非常关注,前一段时间通过报纸了解到,铜质鼎被当时的买家赠送给了柳州市博物馆,周先生特意前往博物馆参观,证实了那只鼎确实是自己这对烛台的“姐妹”。
“这对烛台自己想好好收藏,留给子孙,上面承载柳州百年历史,意义重大,希望自己的子孙继续传承下去。”周先生说。
(责任编辑:刘梦盈)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