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介入公共空间
2013-08-26 08:57:41 未知
“元福岭计划——造路”,行为,装置,2013年7月。艺术家陈冠颖将从农户家里收集到的被单排列成一条道路,铺在工业区与农村必经的马路上。武汉K11艺术村供图
长江商报消息 “后诗性——公共空间与想象力”当代艺术展昨日开幕
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现实问题,让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同时也重新回到我们原始般的想象。三位80后艺术家于昨日在武汉K11艺术村开幕的“后诗性——公共空间与想象力”当代艺术展上发出他们的声音。此次展览展出了武汉本地艺术家陈晓、何锐以及正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的台湾艺术家陈冠颖近年来创作的装置、油画、影像等30余件作品。
策展人仇海波称,策划此次展览是有感于在资本和权力两大系统的强大冲击下,很多艺术家逐渐被卷入市场化浪潮,艺术作品开始被市场和商业所消费,小清新艺术、装饰化艺术、符号化艺术等大行其道,真诚的、有态度的、有现实感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少,想象力作为艺术最原始的创造因日益被侵蚀,诗性精神的指向渐行渐远。在他看来,这三位年轻艺术家对艺术充满了敬畏和真诚,作品中不乏强烈的底层人文关怀和对公共空间的关注,这“也正是后诗性精神的重要体现”。
31条破旧被单缝接一条“现代化之路”
一进展厅,记者见到,31条破旧被单被缝接起来,铺在长长的楼梯地板上,任凭来往观众踩踏。仔细打量,每条被单上都有某个人随意发挥的签名,而侧面墙壁上则挂着几组照片——那些被单与它们的主人的合影。二楼展厅的投影屏幕和展出的文书资料上则上演这些人与其正处于改造中的家乡之间故事。
这是艺术家陈冠颖的行为装置作品《造路》,来自他在上个月在广西南部一个叫元福岭村的小村庄所做的“元福岭计划”。陈冠颖对记者介绍说,当他得知元福岭的农业用地像中国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即将遭强行开发时,他决定做一场田野调查。在那里近三周的时间里,离村庄1公里的地方逐渐建造起了不少工业产房,陶瓷厂、砖厂等重污染企业打算落户于此,他一边观察整个都市化进程,目睹变动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一边创作了这件作品。
最初的想法是希望为村民们造一条走向现代化的“路”,同时保存住整个村庄的历史记忆。陈冠颖亲自跑到每个农户家里收集旧被单,让他们在被单上签上各自的名字并合影,同时采访每位村民,了解他们对工业厂房强行进驻村庄的看法。随后,他将收集到的被单排列成一条道路,铺在工业区与农村必经的马路上。
“我将私有的物品放在公共空间里,会形成一个公共问题。村民们或者过往的司机遇到这条被铺满被单的路,并打上自己或车的‘烙印’时,内心会充满了徘徊、纠结、困惑,这种心态也正隐喻了现代化、城镇化与农耕文明之间的相互抗衡。”陈冠颖解释说。他同时对记者强调的是,这个计划只是从艺术角度出发,不是为了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弊端,也不是为了捍卫农民的某些权利,而是中立地摆出这种现象、问题,促使人反思。
用旧键盘拼贴出鲁迅肖像
此前,陈冠颖曾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对高雄的一个大型跳蚤市场进行了调查,将之缩微成一个直播现场,视觉化地呈现给观者。作品的相关视频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而相比陈冠颖这种热衷于田野调查的“行动派”,何锐和陈晓更像是专注于各自视觉符号的“能工巧匠”——一个是“键盘控”,一个则是“钢板工人”。
陈晓的《剪刀手X的现身》系列作品采用不锈钢板作为视觉素材。他像一个民间的剪纸艺人那样,将每片钢板切割成不同形状,然后把几十片钢板堆加累积在一起,构成了很多放射状、块状的线和面。这些作品在展览观看方式上很强调对光线的利用,可以说光影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何锐则把大量旧键盘上的按键一个个拆下来,重新进行精心地组织和布局,拼粘成自己的作品。此次参展的作品均取材于键盘和电脑芯片,一类是纯视觉性的作品,粗看有点抽象主义的味道,一类是文化名人肖像作品,光鲁迅的肖像他就做过五幅,取名为《数字时代的鲁大爷》系列。
何锐将键盘、芯片视为自己的符号,他对记者说,这东西常让沉溺网络的人又爱又恨,辨识度特别高。当他发现它们可以作为创意点时,就开始花大量时间去废品收购店搜集,中间几次想要放弃,但后来还是坚持了下来,运用这些材料作为主体元素,进行从公共话题到更加自我的视觉表达。在仇海波看来,数字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从思维到实践到交往的整个机制,现实的人逐渐被数字化和程序化。何锐的这类作品暗含了他对数字时代的反思。
展览:“后诗性——公共空间与想象力”当代艺术展
时间:2013年8月25日—2013年10月20日
地点:武汉K11艺术村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