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锐:“寿山制造”
2013-08-28 18:13:35 何光锐
“石”话实说(之十)
据说如今上海人变得更加包容开放,不再瞧不起不会说上海话的外地人,外地人和上海人的区别正在逐渐模糊。对于一个志存高远的城市来说,这是必须具备的胸怀。
在以往,上海人的“优越感”极强,只要你行事言谈做派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周围人称为“巴”,也就是乡巴佬的意思。在上海人的眼中,所有外地人都是乡下人,甚至在上海人内部, 浦西人才是真正的上海人, 连浦东人也是乡下人。
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在寿山石圈里同样存在。所有的外省石都要比寿山石低一等,到处可以听到关于外省石各种缺点的说法,同为四大国石的巴林石被戏称为“老巴”。甚至在寿山石内部,有些以老寿山人自居,或以家“石”渊源自诩的人士,竟然把贵为石中之后的芙蓉都排斥在“正宗”寿山石之外,只因为她出产在离高山不远处的另一座山上。
然而也会有尴尬。近年来,随着上等品质的寿山石的出产量日益稀少,当市场上大量粗顽的寿山石与那些价廉物美的外省石摆在一起时,“性价比”上未免相形见绌,露出窘态。虽然石不能言,但人皆有直觉,特别是没有先入之见的新玩家,很容易发出“无知者无畏”的质疑。
寿山石文化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如果完全依赖于矿石资源,那么这种文化的前途可想而知。
笔者以为,寿山石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该建立在她的雕刻体系上。
寿山石雕绵延千年,与篆刻艺术、把玩文化相互生发,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技法内涵和文化意味。西泠印社第五届篆刻展首次增设印钮(薄意)雕刻评展,在全国各地数百名雕刻家的“竞技”中,寿山石雕界“大获全胜”,入展的17名作者除4名外,其余均来自福建,而评展所设的3项艺术奖也被福建工艺师一举包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江先生观展后大为赞赏,给出了“寿山石印钮艺术,天下第一”的评价。
眼下,寿山石雕界拥有数万人的庞大雕工队伍和一大批不同年龄段的优秀雕刻家,涌现了不同艺术取向的多种风格流派,这是难得的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在今天,知识和技术资源,也就是人的资源,才是最核心的资源,足以吸引其他生产要素向这一核心集聚。各种外省石从四面八方流向福州,经雕刻后再流向四面八方,这种现况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以预见的是,让寿山石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将是“寿山制造”,而不是寿山石本身。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只重石质不论品种的倾向,已经在雕工和玩家中悄然出现。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好石头也应该不问出处。
这是寿山石文化必须具备的胸怀。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