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何光锐:千年弥勒

2013-08-28 18:19:24 何光锐

“石”话实说(之十三)

  都说“一相抵九工”,闲来无事,把集市上淘来的一块寿山善伯洞原石抓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相”了起来。这块善伯质地不错,在大片的藕色中点缀了一处黄绿的巧色,刻一个什么题材呢?“相”着“相”着就给“相”出名堂来了--那黄绿色部分的形状不就是一大一小的两片荷叶吗?廖廖数笔,或者再加上一只鱼鸟,不就是《荷塘清趣》吗?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呀,妙极了!雅极了!

  按捺不住兴奋,得找个人印证一下自己“相石”的功力,于蹓到了一个开寿山石精品店的老乡那儿。这老乡,可是个高人。他接过石头,握了一把,掂了两下,然后抬起眼睛略带不解地盯着笔者,“你到底玩石头玩多久了?这块料这么饱满,你居然要拿去刻花鸟?”“那,那依你看,刻什么好呢?”“你真的不懂?一块石料,如果锯不了印章,首先就得考虑雕人物,人物要先考虑弥勒,弥勒刻不了考虑观音,观音刻不了再考虑罗汉、刘海戏金蟾,再接下去是古兽把件,实在没辙才选择花鸟。”

  懂了。这是生意经。其一,雕弥勒的石料要求完整、饱满,不能有太多裂格、杂质,这跟方章比扁方章贵、扁方章比随形章贵的原理一样,物以稀为贵嘛;其二,弥勒造型圆浑,手感好,适宜把玩。

  可还是有些不懂。寿山石雕不是号称艺术么?艺术不是讲求创新讲求想像力么?为什么一个弥勒一成不变地雕了多少年代还不让人腻味?怎么着我的那个又“雅”又“妙”的花鸟创意就成了最差选择?

  寿山石雕界近些年的确在突围在创新,也闯出了几条新的路向来。但收藏圈却似乎不认这些现当代风格的作品。他们在继续乐不可支地摩挲着弥勒、古兽的同时,对作品的技法也只是讲究“到位”,“古朴”,而不要求乃至拒绝创新。如果哪个雕工能刻出清代宫廷匠人杨玉璇弥勒作品的那种味道来,肯定会引起一片喝采。

  国人的收藏心理很值得捉摸。有一次,另一位开店的朋友在闲聊中告诉笔者,“凡是有吉祥寓意的题材人人喜欢,而有些题材就不同了,比如老鹰,属鼠属兔属蛇属鸡的人通常不接受,这都占了十二生肖的三分之一了。”

  看来,弥勒作为一种雕刻题材能够千年不衰,实在是占了他那大肚皮和笑口常开的便宜。这里头的道理并不复杂,寿山石文化是一种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含有吉祥喜庆寓意的题材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与愿望。寿山石还是一种商品,既是商品,起决定作用的自然是买方的意志而不是生产者的想法。

  那么,我的那块善伯究竟该刻个弥勒呢还是坚守《荷塘清趣》?也很简单,这决定于我想把它卖出去赚钱还是留着自己赏玩。那么,我是要实惠呢还是要附庸风雅?

  这个问题比较重要,得好好想一想。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