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何光锐:薄意的尴尬

2013-08-28 18:24:02 何光锐

“石”话实说(之十五)

  跟石友交流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块章料杂质不少,这一面还有裂格,只好拿去刻薄意了。真是太可惜了!”

  真的是太可惜了。

  薄意,寿山石雕中格调、境界最高的一种技法,也是寿山石雕的一个独特创造,对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贡献,如今,竟然“沦落”到专门用来处理“问题”石头,成为最不得已的选择,这真是薄意的尴尬,也是整个寿山石雕的尴尬。

  有关雕刻的正式文本里是这样表述的:薄意是寿山石雕的专用名词,它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比浅浮雕还要“浅”,雕刻层薄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薄意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著称,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一门艺术,正因如此,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笔者以为,如果寿山石雕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的话,首先应该受到保护的就是薄意。理由有以下这么几条:

  理由之一,薄意是寿山石雕所独有的技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理由之二,相石艺术、取巧雕刻、玩石文化,是寿山石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灵魂所在,而这三个方面在薄意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薄意技法产生的原由,是为了对付田黄等“以锱铢相计”的珍贵石料,“因材施艺,巧掩暇疵”,因而创作的自由度低,难度大,要求雕刻者在有限的空间内施展才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戴着镣栲的舞蹈”;

  理由之三,与其他雕刻相比,薄意富于文化气息,其境界已经超出了工艺的层面。寿山石能够进入博物馆的,除了帝王印玺和名家篆刻,就是清末民初薄意大师林清卿的作品;

  理由之四,薄意是目前寿山石雕中惟一没有使用任何机器,完全保留纯手工传统工艺流程的雕刻品种;

  理由之五,薄意雕刻正面临着整体艺术水准下降,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可能出现技法失传的危机。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薄意的这种现状?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寿山石市场的商业氛围过于浓厚,以及收藏群体的鉴赏水平不高。一位海外人士在与笔者探讨这个话题时,说了一句:“寿山石主要靠的还是‘卖身’,而不是‘卖艺’”。话虽偏激,却也不无道理。在这种重视材质忽视艺术的取向下,一块有裂格或杂质的石头,其身价自然大打折扣,而以“避格取巧,掩饰瑕疵”见长的薄意雕刻,也就随之成为“瑕疵”的代名词,成为“问题雕刻”。

  其次,雕工队伍本身的问题。薄意和其他雕刻技法相比,不仅要求雕刻者掌握高超的雕刻技艺,而且要求他们养成“刀外功夫”,在绘画、书法、篆刻、古典文学等方面广泛涉猎,具备良好的修养和造诣。然而,眼下寿山石雕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这一要求相去甚远。画家陈子奋曾经说过,薄意的妙处在于“利用石病,反见自然”。到了那些拙劣的雕工手里,只知一味地“躲砂”、“化格”,变成了“为除石病,失却自然”,石之“病”未除,反添了刻之“病”。于是,薄意的水准下降,“名声不佳”,导致优秀雕工不愿意介入,人才的缺乏,更导致水准的下降。

  看来,薄意的“复兴”尚待时日。

  而薄意的保护,则迫在眉睫。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