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坛大家周韶华——写在《神游东方》画展开幕之际
2013-08-31 11:21:14 未知
汉唐雄魂系列之一 纸本水墨
艺术大展 重估历史贡献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将于2013年9月7日至2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隆重展出。展览的主体部分包括“梦溯仰韶”、“荆楚狂歌”、“汉唐雄风”、“江山多娇”四个系列,各系列作品延续和发展了历史感与民族意识,系列之间首尾相贯,前后呼应,具有强烈的连贯性,可谓是一部视觉的民族史诗。这次画展是周韶华30年来甚至是60年艺术追求的最集中体现。正如画家本人所说:“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我的‘艺术现场’是现实生活,是与祖国的山川和无尽的宇宙的神交、感应与对话,是这个‘场’恩赐予我以大美灵感;另一方面是同传统文化对话,是五千年的文明赋予我以智慧,真可以说是得天之道、人文之助,饱览天地大观,才开辟了水墨画发展的全新的艺术主题与艺术符号,因此探索到全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正是这些要素构成了我的艺术生命。”从他的作品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与祖国山川和无尽宇宙的神交与对话,而且还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中国厚重的历史感。周韶华把绘画作为媒材,更多的在精神层面上对过去、当下与未来这些终极问题的思考,并不断向历史、自然、宇宙发问,体现了作者是如何“道法自然”、“神与物游”和对崇高大美的追慕。因此,本次大展不仅仅是周韶华个人的艺术成就展,而且也是中国美术将在世界文化舞台扮演决定性角色的重要标志。
中西融合 成为一代典范
早在20世纪80年代,周韶华的“大河寻源”画展就带给画界以极大震撼,在这些作品当中,他以黄河和黄河流域文化作为母体,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悠本源和雄强魂魄。在中国画界众多的推动者和创新者中,周韶华是最有力的一位。在他的推动下,湖北省曾经一度是中国新美术的重镇,这个阵地聚集了全国很多的创新理论家和艺术家。这一时期,湖北美术的一举一动影响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美术的进步和创新,在全国形成较为持久的影响。这都与周韶华这个核心人物起的作用分不开。之后,他提出“全方位观照论”,以超越时空、连接古今的大视野大思维,构建自己的大艺术观。由此,周韶华便有了中国画革新的两条途径:一条是与华夏文明对话,从历史长河中发掘历史的辉煌,以“隔代遗传论”引领自己的艺术实践,所创作的“梦溯仰韶”、“荆楚狂歌”、“汉唐雄风”一系列具有深沉历史感的作品,以及“江山多娇”等系列作品,都是他对历史、自然、宇宙发问的延续。另一条是与西方文明对话,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重构中国画的现代形态,这就是“横向移植论”。周韶华大胆将中国的点线与西方的块面相融合,将中国的水墨与西方的色彩相融合,将中国的章法与西方的构成相融合。特别是他把色彩大量运用到国画中,与画面构成要素相结合,使画面效果介于抽象与象征和表现主义之间,不论就物象表现或情感表达而言,均具有跨界的强大张力。因此,周韶华的艺术是现代的,并具有世界语汇,不仅中国人能欣赏,而且外国人欣赏也没有障碍。
守住本体 融入世界主流
周韶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十二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荣立过一等战功。几十年以来,他以一种革命的精神对待艺术、对待生活、对待创作、对待研究。作为艺术家他有革命家的精神,同时他也具备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在艺术的创作上他有各方面的支撑,这些支撑绝对不限于一家一派,也不限于中国或对西方的一般的融合。他的艺术创作,超越了个人,甚至超越了国界,他有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层思考,也有对小美和大美关系的思考,形成了周韶华的“周家样”新面貌,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面对如何建构中国画的现代形态这个重要课题,周韶华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胆识,以醇厚的中国历史与人文精神的魄力,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寻绎与再构,以及在水墨实践中对中西艺术语言的融通,不仅让他成功地完成了中国水墨现代性转换,探索出一条创建中国画现代形态的道路,呈现出百年来中国画的积极成果,而且还重新书写了中国画创作的新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周韶华的艺术探索将会在世界的艺术格局当中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和西方艺术的无穷魅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全球文化格局中需要推出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代言人,周韶华无疑是最佳人选。正如张晓凌先生所言:“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所涌动的对民族文化英雄梦幻般的希冀,终将转化为现实。在不远的将来,在我们视野所能触及的地方,中国文化将迎来一个群星灿烂的巨人时代!”
(责任编辑:王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