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学锋:形而上者良渚陶
2013-08-31 17:20:58 未知
冯学锋
在接触到良渚陶之前,冯学锋收藏过战国原始青瓷、晋唐越窑、宋元瓷器,自从迷上良渚黑衣陶的收藏,他便将其他门类的藏品束之高阁。
上世纪90年代初,冯学锋作为文汇报记者,短暂从事过文化领域报道,有了四处访问博物馆的机会,领略中国古代艺术品魅力的同时,也结下日后步入收藏的因缘。“去南京博物院,在库房待一两天都没问题,元青花大罐可以上手看,也并不觉得有多稀罕;去湖南博物馆,长沙马王堆出土漆器缺乏保护经费,报道刊出后,全国各地汇去不少捐款”。
虽然权当业余爱好,但冯学锋却有着不同于一般藏家的思维,不玩已经被研究透了的名品重器,喜欢结合地域文化“带着课题收藏”,在未知领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主线不离探究江南古文明的前世今生。
“原始青瓷是我在十多年前的一个收藏主题,当时收藏界甚至文博界都不重视,但我坚持自己的判断,认定这是世界瓷器之祖,是江南先民的伟大创造,便尽自己的力量,收集了一些战国中期仿青铜礼器形制的原始瓷精品。当时价格不算贵,但随着无锡鸿山吴越贵族墓以及德清原始青瓷烧造遗址的发现,大家都知道它的价值了,价格翻了几十倍,我也收不起了。”也就在这时,良渚黑衣陶进入了冯学锋的收藏视野。
2007年前后,香港和内地古玩市场出现了一些“崭新锃亮”的良渚黑衣陶,不仅器物大部分完整,表皮还泛着金属般的铅光,有的甚至像镀了一层黑膜。资深藏家面对这类良渚陶也不敢下手,认为真假难辨,这反倒激起了冯学锋的探究冲动。通过与特殊地点考古出土的沙坑水坑良渚陶标本比对,在国内外权威实验室热释光检测断代,冯学锋终于掌握了鉴别这类品相超好“老器如新”的良渚黑衣陶的要诀,开始果断下手。
至今,他已经收藏了超过100件良渚黑衣陶精品, “大多数良渚玉器陶器都是墓葬考古出土的,由于水沁钙化,玉器成了鸡骨白,陶器黑衣被剥蚀只留下灰色陶胎。所以大众观念里,陶器是粗拙破旧的。但这些原汁原味的黑衣陶会改变人们的成见,让我们对史前江南人创造的美,产生高山仰止的崇敬。”
冯学锋最喜欢的一件藏品是翘流宽把杯,“它像不像一只随时准备飞起来的鸟?”冯学锋绘声绘色地描述,“它不是一只具象的鸟,却又给人会腾空飞起的感觉。良渚人被认为是鸟夷,崇拜鸟,认为日月皆是大鸟背负而行,他们把鸟的魂魄注入了器物。可能有魂无魂就是古人以为美或非美的标准,所以相隔5000年,它仍然有一种直击人心的美。”宽把杯杯身刻有双凤朝阳纹,又用澄泥搓成极细的泥条,像一条条光线,镶嵌装饰宽把,是一件虔诚用心制作的祭祀礼器。冯学锋说,随着史前考古成果越来越丰富,良渚文化在中华早期文明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比如礼器制度,良渚文化已形成鼎、尊、簋、豆的陶礼器配置,被商周青铜礼器所承继:又比如良渚是典型的鼎文化区,而仰韶、红山等是釜文化区,鼎自三代成为代表王权的主流文化标志,延绵千年。此外,像良渚典型的“神人骑兽”纹转化成青铜礼器上的“饕餮”纹等,都证明良渚文化灭而不绝,成为中华文明中的核心部分。
从黑衣陶的制作工艺看,良渚文化也处于同时期制造业的最高水平。“从这只贯耳壶的底部旋纹可以看出,良渚是最早使用快轮制作陶器的。”冯学锋让我们从圆弧上选三点看与中心圆点是否构成等距同心圆,“等距的就是快轮制作,慢轮边扶拍边拉坯,圆必不圆。”用条索牵引使转盘匀速运动的快轮原理与雕琢玉器的砣轮完全相同,这也是良渚陶器和玉器可以同时达到一个巅峰的技术基础。而黑陶与红陶相比,也是硅酸盐技术的一项划时代的突破,红陶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胎体孔隙较大渗水率高,良渚黑陶利用湿柴产生“还原气氛”,将窑炉中的二氧化碳还原成碳分子,吸附在陶体之上,用渗碳法解决了陶器渗水这个当时的世界难题。当然这一技术也为中国瓷器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冯学锋又摆出一组贯耳壶让我们直观了解它的演变史,从最早的圆腹罐形到高颈扁腹,越来越显秀美。冯学锋说:“良渚文化存续近千年,一种器形,有长达千年的提纯优化,这是人类造物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也使良渚陶达到了制陶史上一个无可逾越的高峰,甚至可以说美器无不备于良渚,现在江南的紫砂工艺只能算史前陶韵的余响罢了。” 1936年,良渚陶首次被考古发现时,被命名为“龙山文化杭县类型”,最新“文明溯源工程”通过大量检测证明,良渚文化结束期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而这正是海岱龙山文化开始期,由此可见,闻名遐迩的龙山蛋壳黑陶应该是继承发展良渚黑陶技艺的产品。
黑衣陶散发出的史前气息让冯学锋沉醉不已。就像那只宽把杯一样,良渚黑衣陶以纯线条造型取胜,却又不施粉黛,一袭黑衣,更显肃穆和神秘。“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又说,五色令人目盲。这些话似乎就是在说良渚陶的。良渚陶体现的美学与此后的中国书法、文人画、供石、宋瓷、明式家具一脉相承,背后都是道家思想。”冯学锋觉得收藏良渚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中国美学的基因。“大道至简是中国美学的精髓,良渚黑陶摆脱了对自然物的直接模仿,抛弃了表现繁衍崇拜或祈求温饱的图案符号,它表现的完全是精神性的东西,说明这个族群的人已经有了完整的天地观,而这些观念演变到老庄时被系统提炼总结,继而又在哲学和美学上,影响了中国人2000多年。这是江南的骄傲。”■
Q&A
收藏十问
Q: 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 上世纪60年代人,缺少传统文化童子功,收藏某种程度上是格物致知,自发地补习。
Q: 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 在天津做驻站记者时,在古玩地摊买的咸丰重宝压胜钱。
Q: 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 良渚黑陶宽把杯。蕴含着天道哲理,却比《道德经》早2000年。
Q: 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 钱少,不跟老板拼财力,跟他们拼文化。
Q: 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 香港回流的多,也有藏友间交流。
Q: 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 良渚陶大概200余件。
Q: 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 文化发烧友。
Q: 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 探究未知。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挖掘出一个最接近真相的事实。
Q: 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 当然。但我会把这当成是对我智商的侮辱,知耻后勇,不找到正路,不找到真品绝不罢休。
Q: 有一天你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 个人只是暂得,最后一定会成为公共文化财富。
(责任编辑:王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