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画派”——或成双刃剑
2013-09-02 10:32:40 王歌
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格局。雅昌市场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春,北京地区的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占市场总成交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北京地区获批文物拍卖的企业更是多达117家。紧随北京居其次的是上海地区。但是除了北京、上海艺术重镇,其他省份例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陕西省、河南省等,虽然规模和总量不能与上述城市比肩,然而要么占有当地经济发达之优势,要么因为辖内文物艺术资源丰富,亦形成了具有各具特色拍卖市场氛围。与较大规模拍卖行相比,二线城市的中小拍卖行虽不能在成交额与之比拼,但也有其自身优势,例如拖欠账款发生率极低。由于北京拍卖市场一直独自尊大,上海近年来稳步发展,仅次北京,那么其他区域拍卖行业的市场生存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又是怎么样的?为此,雅昌艺术网的记者走访多个城市,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推出“区域拍卖市场调查”系列文章。
陕西省系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地,由于其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旅游资源而历来广受瞩目。同时 作为有着丰富文物艺术资源的省份,其主要拍卖市场多集中在省会城市西安。为更深刻地了西安拍卖市场的发生发展及其现状,记者于日前走访了西安的多家拍卖行及画廊。
尽管西安各拍卖行成立背景各不相同:有国营、有私营;有画商转业,亦有资产转型;生存手段也不尽相同:有做名家的、有做中青年艺术家的;有与画廊合作的、也有与艺术家个人或画院等机构直接对接的。但无论背景或经营模式有多大的区别,只要在西安做拍卖就一定逃脱不了长安画派!毫不夸张地说:在西安,长安画派贡献了80%以上的拍卖成交额。一方面,长安画派为西安的拍卖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赖以生存的资源,但另一方面,因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依赖性,也大大束缚了西安拍卖业的发展。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望云、石鲁开创了长安画派——捕捉到了西北黄土地上的时代变迁和人生百态。虽然中间有过波折,经历了长安画派与新长安画派的更迭,但长安画派的影响力一直未衰,直到今天仍然是西安书画收藏的主流。“一直以来西安本地在书画市场有一种排外的思想,他们更喜欢长安画派的艺术,不接纳外边的东西。一直到今天,西安在收藏来自全国各领域各画派作品方面还是比较滞后的。”华夏传承总经理薛军龙告诉记者。
根据雅昌监测中心的指数显示,长安画派这两年表现不俗,本季更是较上一季有48%的涨幅。而这一上涨趋势的有效驱动者还是西安的买家。“即便是在北京或者是外地拍卖,长安画派的80%的作品最终是回归于陕西本省。”薛军龙说。长安画派的诸多大师中,真正能够走出长安的,大概只有石鲁先生和何海霞先生,他们拥有全国性的市场。而像赵望云、方济众先生以及新长安画派,如王西京等还是以西安人收藏居多。就薛军龙多年来对市场的观察:“从全国范围来看,很多藏家还是非常欣赏长安画派的,也想去收藏。但是西安人也很专注,虽然他们并没有收藏其他画派的东西,但是长安画派却一定要坚守,所以会出最高价把西安的画又买回去。比如今年春匡时有一张何老的泼彩山水,我外地有一个朋友出的价已经很高了,但是没有拿走,还是被西安人拿走了。”
似乎形成了一个很微妙的循环:因为西安人专注于长安画派——所以当地拍卖行基于本地资源和市场需求也就放弃其他而只做长安画派——这又导致西安人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全国性以及各区域的名家。不了解自然也就不会去收藏,自然也就没市场,如此循环,使得西安的拍卖局限于长安画派而无暇顾及其他。而同时,又因为西安人固守长安画派,使其精品均沉淀在了西安。虽然,长安画画派已被全国所接受,名气如日中天,但由于优质资源为当地所控制,也使得长安画派难以走向全国。
值得欣慰的是,西安拍卖的业内人士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局限性,不少拍卖行正在尝试设法打破这个“紧箍咒”。秦宝斋是西安的老字号,兼有画廊和拍卖行业务。据其业务经理李育斌介绍,这两年也在尝试将全国性的作品引入西安,但因为考虑到销售业绩,所以不敢大面积引进,而是每次拍卖做部分尝试,以求逐渐渗透市场。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