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展开幕式请安静,别那么闹哄哄的

2013-09-09 10:01:44 未知

  不久前,笔者应邀去全国政协礼堂参加《黄河万里图》长卷的展示发布会,众多知名画家出现在会场,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嘉宾致辞时,众人或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以至于声浪盖过了主席台上的话筒,靠边的观众根本听不清致辞的内容。虽然主持人再三提醒:“请大家肃静!请会场两边的朋友不要讲话!”但这种提醒被当作了耳旁风,下面依旧像一锅沸腾的开水,聊天者自顾自聊得更起劲。发布会有一个环节是薛永年朗诵他为长卷所作的《黄河万里图赋》,他在朗读前大声要求说话者安静,他的吁请似乎略有效果,会场声浪小了几个分贝,但片刻过后,声浪重新响彻大厅。远远看去,薛的朗读声情并茂,铿锵有力,但具体读的是什么,笔者凝神倾听还是不知所云。

  几天后,去中国美术馆参加侯一民两幅历史画学术解析展开幕式,再次领略了熙熙攘攘的狂热景象。中国美术馆用于开幕剪彩的大厅本来就很狭小,来宾和观众又特别多,现场声浪让笔者恍若进了菜市场。当某领导慷慨激昂致辞时,会场下面更其喧闹了,估计是聊天者不自觉加大了嗓门,听得出来该领导也有意加重了声音,台上台下大有一拼高低的劲头。可是苦了观众的耳朵,离主席台近的观众被话筒所“雷”,两侧和后面的观众则被杂音所扰,参加如此开幕式,简直是给自己的耳膜找罪受。颇有意味的是,笔者见一个美术馆工作人员举着一个牌子,上面以醒目的大字写着:“请保持安静!”可是他的存在被周围的人们无视。这一脸茫然的举牌青年与闹哄哄的会场环境,倒是极像一场滑稽的行为艺术。

  现在的画展开幕式为何如此闹哄哄呢?有人说,如今办展犹如办婚礼,讲究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喜庆热闹动静大。但是画展开幕式毕竟不同于闹洞房,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其人生的重要时刻,对于主办方、协办方来说也是件严肃的事情,对于嘉宾、观众来说也该郑重其事,“既来之则安之”,是大家共同的、起码的礼仪。受邀参加画展开幕式的艺术家和观众,即使不穿正装不打领带,也应懂得基本的会场礼节:在嘉宾发言时应安静倾听,不要窃窃私语,更不该大声喧哗。因为对发言者表示尊重,也就是尊重自己。而闹哄哄的开幕式,既让艺术家本人有失体面,也让嘉宾和观众感到不悦。闹哄哄的开幕式,其实就是失败的开幕式。

  开幕式闹哄哄,当然还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开幕式套路有关。开幕式程序繁琐,环节太多,主办、协办、承办、学术支持、赞助单位都要大声宣布,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名单连带头衔都要完整念一遍,发言者喜欢慷慨陈词、长篇大论,对着讲话稿一念就是5分钟、10分钟。不客气地说,很多讲话带着八股腔,充满过时语汇,现场听来铿锵有力,细细琢磨,却是言不及义,非常空洞。面对这样的讲话,观众怎么办?我以为仍然有必要保持安静,你可以借机观察众生相,心游会场之外;你也可以转身走出会场,稍后再回来。这时候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对讲话者意味着厌烦,但就你自己来说,还是一种缺乏礼貌的表现。

  年初,国内组织了一个丝绸展去美国展出,笔者随同前往,国内主办方给中方出席的领导准备了一份很长的讲话稿。开幕前一位在当地博物馆工作的华裔朋友坦率地提出了建议:“讲话稿里不要有套话,现场翻译要用英文的表述方式,而不是中文稿的直接英译,而且讲话时间要控制,美国人喜欢简短有趣的发言,时间一长他们没兴趣就会陆续走光了。”组织者听取了这个建议,改写了讲话稿,中方领导的现场讲话简洁利索,并且有几处还很幽默,美国观众自始至终安静地聆听,一个都没走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像这样致词简洁、安排紧凑,参与者彬彬有礼的开幕式,才是成功的开幕式。

  西哲西塞罗有言:“讲话要讲清楚。不要讲太多。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别打断他人。转换话题,好让每个人都能谈论他们喜欢的事情。别在背后对人品头论足。不要让自己变得愤怒或懒惰。这就是规则。”他这里说的是演说的技巧和论辩的规则。但“不要讲太多”“别打断他人”“别在背后对人品头论足” “不要让自己变得愤怒”等要求,其实也适合作为开幕式的规则。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