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五位值得关注的外籍设计师
2013-09-14 10:25:44 赵蓓
左上起顺时针:Amelie 和Pierre-Yves,Kathrin von Rechenberg, Elizabeth Koch, Currie Lee, Nicolas Favard
Amelie 和Pierre-Yves
由法籍设计师Amelie 和Pierre-Yves创立的童装品牌Tang’ Roulou(法语“糖葫芦”的意思)是法式幽默与北京胡同文化的融合。他们的设计并不是跟随童装的潮流趋势,而是从他们游历中国的山山水水的过程中体察到各种民俗和文化中汲取的灵感。他们选用的布料常常是我们认为“土掉渣的”淳朴碎花布,可是经过他们的精心配色和别致设计,却变为一件件既具有鲜明中国味儿又率真有趣儿的童装或配饰。
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北街路口30号,凤栖店内(010-6416 9761)
Currie Lee
DimSum of All things Asia(D-SATA)的创始人Currie Lee是加拿大籍韩国人。从小一直受到祖母和母亲“慢时尚”概念影响的Currie汲取家传珍藏古董手包灵感,独创传统民族风与时尚设计结合的手工镶嵌高级定制手包品牌,其标志性的环保设计理念备受好评。Currie在创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周游世界,在旅途中汲取灵感并挑选当地精致的材料。运用不同天然、手工或回收材质的绝妙混搭是D-SATA的最大卖点——如以东南亚编织技术制作的金丝草晚装手提包、日本浆纸制作的项链吊坠、再回收青蛙皮镶嵌各种形状贝壳的晚装手拿包。在她的手中,即使是巧克力锡纸、汽水瓶拉环等废弃物也可以被注入时尚的元素,变废为宝。更为难得的是,她所有的作品都是由东南亚的手工作坊的妇女们手工制作完成的。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社会进步,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有尊严的工作。
朝阳区三里屯太古广场北区NLG-13(010-6589 0655)
凯瑟琳·冯·瑞兴博格(Kathrin von Rechenberg)
凯瑟琳·冯·瑞兴博格女士服装设计生涯开始于德国慕尼黑,从师巴黎顶级女装设计师门下。2000年来到中国,把她曾在台湾结识到的一种面料—香云纱运用到其设计中,她把它称为“tea-silk”。这种面料至今在中国南方仍以传统的方式在茶水中漂洗制作—使用有机染料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染色,重复至少30次后,将泥浆覆盖于表面,赋予面料纸莎草般的质感和独有的光泽。凯瑟琳深深地被香云纱的特殊的质地纹路和冰凉的触感所吸引。多年来,这种古老的面料结合凯瑟琳·冯·瑞兴博格细致的褶皱、不对称裁剪和精准的拼接成为其品牌的标志。
朝阳区新源西里东街12号楼后院 (010-64631788)
Nicolas Favard
首饰设计师Nicolas Favard在法国Larochelle跟随一位珠宝大师学习高级珠宝设计,同时在索米尔珠宝首饰学院研修并获得了金饰以及宝石设计学位。2004年起Nicolas Favard搬到北京并创立了他自己的首饰工作室。与圈内许多周旋于各种时尚派对和媒体活动的设计师们比起来,Nicolas Favard更象是一位纯粹的手工艺人,他将自己全心埋头于首饰定制的创作。每次来到他的店铺兼陈列室,你都能看到他在小工作区敲敲打打。他的作品质地多样,从贵重的黄金、铂金到一些粗糙的木头都可以成为他的原材料。首饰的风格充满了建筑线条的美感笔触。首饰定制之余,Nicolas Favard还在中央美术学院做老师。
朝阳区三里屯北路28号(010-6413 0818)
Elizabeth Koch
Elisabeth Koch女士是北京最早也是唯一一个从事 “女帽设计”的人。她出生在乔治亚洲的亚特兰大,拥有荷兰和威尔士血统。Elisabeth对色彩、设计和时尚有着敏锐的眼光。自她孩童时代起,她就已经开始涉足缝纫、绘画、制作模型及各种各样的创作。她设计的第一顶帽子是1998年在伦敦的时候,当时她被邀请去参加一个婚礼,但没找到满意的帽子,于是就决定自己做一顶。她用卡纸,羽毛,指甲油,夹子和一部订书机完成了作品。2007年,Elizabeth Koch在北京建立同名品牌及工作室,为北京的帽子迷们提供定制服务。在Elisabeth Koch看来,每一顶帽子都是一件艺术品,她所制作的帽子从不重复。她的作品出现在国内众多顶尖杂志的时装大片中如《服饰美容 Vogue》、《时尚芭莎 Bazaar》, 《芭莎珠宝 Bazaar》等等。
朝阳区工体北路8号商铺5号楼5135号铺(010-5785 3078)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