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美国的公共艺术
2013-09-14 13:37:27 邓泰和
如果说美国是“一个种族大熔炉”的话,那么纽约更是“熔炉中的熔炉”。在那儿居住的820万人中约有300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多族裔人口络绎不绝地聚集到这个开放之城,必将带来多元的文化和艺术,所以就会有所谓“纽约不代表美国,而代表世界”之说。BMW(“宝马”汽车)北美地区总裁吉姆·欧东尼尔比喻说:“纽约是美国人口最稠密的大都市,也是一个孕育思想的孵化器。”
玫瑰花开在公园大道
纽约市最繁华的曼哈顿区,南北走向的是大道,其中花园大道两侧均是居住或办公的楼厦,马路中央的分隔岛是种植着花草、树木的绿化地带,属于最高尚的区域,也成为展示公共艺术的上佳场所。
2011年1月至5月,从57街到67街的路段,巨型的玫瑰灿然绽放,吸引着路人的目光。只见多株玫瑰树立在分隔岛两端,约有40朵花,花瓣是红色及粉红色的,上面还爬着几只有趣的瓢虫和甲虫,每朵致瑰的直径约为二至三米,最高一朵将近高达八米,散落地上的花瓣,有的被做成公园坐凳的设计。
原来这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由出生在纽约的艺术家威尔·莱曼(Will Ryman)创作而成。莱曼在有艺术和戏剧背景的家庭里成长,玫瑰树是用玻璃纤维和不锈钢做成,再涂刷上颜色,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非常鲜艳悦目,生机盎然。
这使人想起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一句隽言:“人生是花,而爱是花的蜜。”
潘尼的不锈钢《大漩涡》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知名的博物馆,也是能与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媲美的世界驰誉的博物馆,珍藏着千年古物、珍贵绘画、罕世雕刻,吸引全球各地的人们怀着朝圣的心态前来观赏。其实,它还有一个全名为“Iris and B.Gerald Cantor Roof Garden”的屋顶花园,据说耗资二百多万美元兴建的。从1987年开始仅限夏季对外开放,每年从馆藏的当代艺术作品中,挑选一位艺术家的户外装置或者雕塑作品,近几年也入选装置艺术家特别制作的作品,在占地一万平方英尺的空中花园内展出。
居住在纽约的潘尼,是国际知名的概念艺术家,他从1998年起,以大自然与人文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为主题,进行自然主义写实作品的创作。他的创作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以手工制作方式来做成植物园内的各种菌类和植被,呈现出植物生命由盛至衰的转变过程;第二类是抽象画、雕塑以及电脑画图的机械性绘画作品;第三类是以大型的工业用不锈钢管焊接成树枝、树根、神经元、微血管网络、微生物菌种为象征媒材,制作出一件件枝状结构为主体的树状系列(Dendroids),他试图以复合式的架构,来展示由于人类膨胀的欲望漠视环保而造成大自然的灾害性变化。
这次在花园屋顶展出的《大漩涡》(Maelstrom),就是潘尼树状系列之一的装置艺术作品。这件不锈钢雕塑规模壮观而又精细复杂,是用数千个大小不等的不锈钢管焊接成整体,宛若从排水管里蠕动出来的卷曲纠结的巨大枯枝,再蜿蜒移动伸向四方,好像是一个扭曲弯形的自然生命物体,既如挣扎着肆意攀延向人类作出不满的报复,又如是多变的漩涡或者是脑神经网络。它的装置面积竟有8000平方英尺,几乎占据了整个屋顶花园。
潘尼的作品在让这些没有树叶的人造枯枝作无声的诉说,参观的人群可以在纠缠的枝体中弯身穿行,会产生戏剧性的幻觉而情绪兴奋,又有进退两难的无奈制约,使作品不但有观赏价值,而且起到启人深思的作用。
孔斯的玩具狗雕塑
现年56岁的杰夫·孔斯(Jeff Koons),是跻身于当今美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最受追捧的艺术偶像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数是以日常生活和大众消费文化为素材的卡通漫像的公共雕塑,其艺术美学与“新普普”(New-Pop)和“后普普”(Post-Pop)是脉络相承的,具有极限主义的表现形式。
孔斯于1955年出生在宾夕弗尼亚州约克郡,入学巴尔的摩的马里兰艺术学院,由于受到芝加哥新意象画派的影响,又转学到芝加哥艺术学院。可是他曾经跨行业成为华尔街金融界的证券交易员,80年代他又回归艺术,在曼哈顿的苏荷地区成立了一个艺术工作室。他自称是继承杜象和沃荷后尘的第三代,向公众推出一大批大型艺术作品,岂知遭到种种贬评,被认为都是一些品味不高的俗气之作,但出乎预料的是,却获得不少大收藏家的青睐和典藏,使他转愁为喜。于是,他聘请了形象顾问,强势地将自己的形象及其作品推广出去,扩大影响力,摇身变成依赖庸俗或社会新闻起家的卓著艺术家。
他也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屋顶花园展出了三件雕塑作品,一件是心形的巧克力,被大红的饰纸包裹,中间绑着一个金色的彩结,心尖锥立白色底座,呈垂直状。另一件是抽象作品。第三件看上去像是充气后结扎做成的橡胶玩具狗,其实这个体形庞大的狗儿,是用金属制成的,造型简洁,稚趣可爱,又富有时尚气息,被人们喜爱。
他的作品还先后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惠特尼美术馆、古根汉姆艺术馆、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英国、德国、荷兰和日本等国家的美术馆内展出,嬴得好评。
倒立的大象铜雕和喷泉雕塑
2011年秋季,纽约市公园局推出了一项户外“公共艺术展览”,其中西班牙艺术家米柯·巴赛罗(Miquel Barcelo)的作品《大象》铜像雕塑,屹立在联合广场的东南角马路边。
这位动物雕塑家出身在地中海的海岛马约卡(Mallorca),环绕地平海悠久的历史记忆给予他深刻的印象,所以他的作品色彩丰富,种类多样,每一次都将个人的生命与记忆,转化为作品的可视痕迹。而他的《大象》铜雕,却通体灰黝,皮肤非常粗糙,且多皱褶,好像刚从泥潭里翻滚后浑身粘满了泥沙,有趣的是,大象用鼻孔吸附在地面上,将硕大笨重的躯体倒立在空中,形成一个令人哑然失笑的特殊城市景观,一旁的长凳上仍有路人神情自若地坐在那里休息,眯细眼睛仰望着大象,毫无居安思危害怕大象突然倒下的恐惧。
无独有偶,法国当前最具代表性艺术家之一的丹尼尔·费蒙(Daniel Firman),也制作过一件大象倒立的装置作品,题名为《Wursa—18000公里地底下》。费蒙对于躯体与平衡产生浓厚的兴趣,便创作出这件反映地心吸力及颠倒平衡的作品,放置在巴黎东京宫一间空旷无物的展览室中央,一只宛如马戏团里的大象兀然顶天立地,依靠长鼻支撑维持摇摇欲坠的平衡,使观众翘首仰观,会想象到深入地底18000公里以下,接近地心时地心吸力消失以后的情景,有一种戏剧性的遐想。与《大象》不同的是,费蒙的象体皮肤比较光滑。
在公园大道的52街至57街路段,那里有纽约雕刻大师勃勒彦·亨特(Bryan Hunt)的系列喷泉雕塑。他的作品显示出岩石凹凸粗砺的自然肌理,喷泉多层次地流动,完美地将现代感与古典美学融和在一起,体现了“可以触摸的液体”概念。
普连萨的《回声》及其它
西班牙艺术家琼姆·普连萨(Jaume Plensa)创作的《回声》,是一件高约13.5米的玻璃纤维雕塑,也是展示在麦迪逊广场公园最大型的单件作品。普连萨是取材于希腊神话中仙女艾可(Echo)的故事,以家乡巴塞隆纳一位餐厅主的9岁女儿为模特儿塑成的。由于仙女艾可触怒了宙斯的妻子希拉,希拉便狠心地夺走了她的声音,使艾可只能说出别人的想法,而不能表白自己的心声。《回声》仅有颈脖以上部分,矗立于绿草坪,白色脸面的表情平静,双眼闭合,似乎处在梦境般的状态之中。人们或坐或躺在她四周的草地上,她仿佛像一面明镜,使人可以镜窥自己,所以置身其中,宁谧的氛围,既可以让人悠然自喜,又能涤净心灵。
见证了世纪之吻的时报广场
纽约的时报广场(Times Square)说是广场,其实与北京天安门广场根本无法相比,只是百老汇大道与第七大道交口的一块空地,小得出奇。如此小的“广场”,名声却如雷贯耳,美国《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社址最早就在附近的一条小路上,广场亦因此而得名。到此一游的世界各国观光客趋之若骛,年人流量多时达1400万之余 。尤其每年元旦来临之际,几十万当地市民与外国旅客不顾天寒地冻聚集到此,翘首仰观象征着“纽约大苹果”的水晶灯球,从大厦的顶端徐徐降落,当他们异口同声地从“10”倒数到“1”时,钟声嘹亮响起,此时五彩纸屑宛如片片瑞雪从楼厦的窗口徐徐降下,顿时广场上激情洋溢,人们高歌翩舞,成为狂欢喧腾的海洋。
年逾百岁的时报广场,饱览了人间沧桑, 66年以前也是它见证了浪漫经典的“世纪之吻”!
1945年8月14日,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正义战胜了邪恶。纽约民众纷纷涌向时代广场,庆祝这个划时代的胜利。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有一位美国水兵情不自禁地抱住身边一名素不相识的年轻女护士,热烈地亲吻起来。当时,著名摄影记者阿尔弗雷德·艾森斯泰特(Alfred Eisenstaedt)也正在广场上与人们共襄盛举,他瞧见水兵与护士相拥互吻,立刻举起照相机拍摄下“深情一吻”,被刊登在《生活》杂志上。从此,这张被称誉为“世纪之吻”的经典照片,由于巧妙传神地诠释了二战结束后万众欢腾的心情而闻名传世。
照片中的女主角护士艾蒂丝·夏恩(Edith Shain)因经典照片而成为世界名人,她很想推动设立一个全国纪念日的有意义运动。
“1945精神永葆青春”(Keep the Spirit of 45 Alive)运动全国总监海格说:“设立一个全国纪念日,确实成为夏恩的终身使命。她说过,我们应该有一个纪念那一代所有普通男女的日子,他们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但是从来没有因此获得真正的承认,这些人经历了经济大萧条,拯救了西方民主社会,然后继续奋斗,重建了整个世界。”
美国国会在2010年7月终于通过了一项关于纪念二战胜利的决议,可惜夏恩已经于同年6月以91岁高龄逝世,没能亲见自己的历史使命如愿以偿。据美国媒体4年前的报道,男主角也被确认,他就是已经80岁的格伦·麦克达菲。
找到“胜利日之吻”的美国水兵,应该归功于女资深法医鉴定家洛伊丝·吉布森。她耐心地进行了一丝不苟的比对,并且对“候选”的男主角作过测谎检查,最后过滤了11个人以后,才证实格伦·麦克达菲便是照片中的水兵。
吉布森说,对于麦克达菲,她的调查非常细致周密,让他穿上海军服装重演当年的情景,用枕头代替护士,拍摄亲吻的照片。随后,吉布森又详细测量和研究了麦克达菲身体的各个部分,包括耳朵、面部骨骼、发际线、手部、手腕和指关节等,与当年原始照片的放大版进行对比,最后揭开了长久未解的谜团。
麦克达菲回忆说,当时,他年仅18岁,正在纽约换乘火车前去看望女友。出乎意料地听到日本宣布投降和战争结束的特大新闻,他欣喜若狂,飞步奔到大街上,看见那位护士满面笑容地向他呼喊,他就径直走到她的身旁,一想到关押在日本集中营里的哥哥即将获得自由,便感情冲动地抱住了她,亲吻了她。可是,他没有和陌生的女护士说过一句话,就离开广场去看望女友了。
麦克达菲出生在北卡罗莱纳州,曾有过3仼妻子,并育有3个孩子。他从军中退役后,当过半职业的棒球手和建筑工人,还在美国邮政管理局工作。他年迈后患上肺癌,但他对吉布森的鉴定结论深表满意,对自己被确认是二战经典照片中的男主角感到惊喜不已。
作为“全国1945年精神日”(National Spirit of 45 Day)活动的一部分,时报广场联盟(The Times Square Alliance) 旨在推动一项立法,即将每年8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向二战将士的致敬日。并于每年8月14日在广场举行大规模的模仿“亲吻”活动,纪念二战胜利,忘掉战争创伤。比赛会评选出“最佳主题奖”和“最具创意奖”,入选的幸运情侣可以获得浪漫晚餐或免费在时报广场的某家旅馆度过浪漫之夜。
从此以后,每逢这一天,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男女情侣,自上午10时起,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时报广场,男士戴上主办方提供的白色水兵帽,女子手拿一支玫瑰花,互相尽情拥吻,表达对世界和平的无限向往。
为了真实地重现水兵与护士“Kiss-in”的历史情景,2010年8月14日 一座高达25英尺的《胜利日之吻》大型雕塑首次矗立在时报广场中央。
全美的二战胜利纪念碑和一些市府大厦前,各族裔群众会举行被称作“V-J日”的庆祝活动,并且约有6000名喇叭手在各地吹奏起军队葬礼哀乐。
2011年8月亲吻塑像展示的最后一天,只见广场上不同肤色的人群慕名而来,瞻仰这座意义深远的巨雕。年幼的儿童昂起头,好奇地注视着这件硕大无比的艺术品,多情男女则在此长久拥吻、摄影留念。人们集体在此重温激情难抑的历史经典瞬间。
在纽约,时报广场还是一个多功能展台。2011年3月初,为了配合在92与94号码头举办的“军械库艺术周”,时报广场推出了公共艺术展览,展出了五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有已故艺术家Niki de Saint Phalle的《星星喷泉》、纽约艺术家Tom Otterness的《老鼠》铜雕、Grimanesa Amoros的《泡沫屋》、Kyu Seok Oh的24头用纸手工做成《数数绵羊》以及David Kennedy Cutler的《Geologies ,Cosmologies,Apologies#1》。
艺术家们别出心裁创作的五个造型迥异的雕塑,犹如天降奇兵似地出现在时报广场上,24头纸质绵羊以车水马龙的街道为背景,在广告屏幕的闪烁下,尤其惹人怜爱。歪着脑袋向行人微笑的大老鼠稚气可掬,最受少年儿童的喜爱,成为一道新颖别致的城市景观。
定居纽约、出身于湘剧世家的华裔舞蹈家沈伟,为了庆祝以他命名的舞蹈艺术团组团10周年,率领九位男女演员曾将时报广场当作舞台,演出《回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新丝路》。10分钟独具特色的表演,使现场观众大饱眼福,CNN新闻电视台大屏幕还作了播放。
沈伟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盛典上,那15位以身体代笔、用手泼墨、翻滚腾挪创作出一幅独具中国元素的抽象派山水画作品的大型舞蹈的编导。
2010年,纽约市运输局举办设计比赛美化时报广场,参赛作达150件,纽约的艺术家莫力·迪尔沃思(Molly Dilworth)的作品《冰水·热岛》脱颖胜出。于是,工人们按照迪尔沃思的设计图,将第42街至47街的路面变色,沿着百老汇的五个步行空地油漆成蓝白相间的颜色。马路成为曲折美观的碧蓝清流,人们悠闲地散坐在河流之上,真是别有一番情趣,给炎热的夏季带来宜人的凉意。
纽约的大街小道处处见美。在人们的印象中,钢琴是一种高贵的西洋乐器,通常放置在家中或者在舞台上,而在纽约,钢琴却被搬到大街上任人免费弹奏。始于2010年6月21日为期两个星期的“请来弹钢琴”(Play me,I’m your)活动,是由非营利组织“为希望歌唱”(Sing for Hope)主办。这项音乐活动的构想来自英国艺术家莱克·杰拉姆(Luke Jerram),从2008年起,他已经在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以及巴西圣保罗市的广场、公园和巴士车站放置了130多架钢琴供民众自由弹奏,而纽约是美国的第一站。杰拉姆表示:“钢琴实际上是空白的画布,可以让你的想象力自由发挥,我真心希望这个城市的人会喜欢它。”
“为希望歌唱”组织的共同创办人卡米尔·舒马拉(Camille Zumara)也说:“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聚在一起听别人弹钢琴的时刻,对我而言,它概括了音乐的含意,艺术的含意,音乐吸引我们走到一起,展示出我们的共同志趣。”
这个环球系列活动的纽约一站,除了“为希望歌唱”组织外,还得到“在纽约制作音乐”(Make Music New York)及纽约市政府的资助。所有的钢琴都是捐赠的,各配一名服务员负责管理,每天上午9时解开键盘锁,大多数钢琴开放到夜晚10时,下雨时必须覆盖大型防水油布妥加保护。活动结束后,这些钢琴会赠给一些学校和非营利组织。
纽约市的装置规模堪称最大,2010年的钢琴数量为60架,是上一年伦敦的两倍,约有100万人次参与,放置的地点有时报广场、中央公园、炮台公园、展望公园、克罗托纳公园和华埠的哥伦布公园等公共场所。2011年是第二年,从6月18日持续到7月2日,全市五个区摆放的钢琴增至88架。钢琴的外表点缀着独具匠心的彩色图案,2011年纽约有150多位艺术家提供了作品参加遴选,最后有88个设计入选。来自北京的华裔女画家徐孜创作的《双首墨兔图》,将东方的浓墨与电邮地址@符号巧妙结合,因具有中国特色而被选中成为首次入选该活动的华裔艺术家。届时她还在自由女神像隔河相望的炮台公园自弹自唱《牡丹亭·惊梦》和《茉莉花》,为纽约人展现中国的传统音乐,并为公共的钢琴活动注入一股曼美的中国风。
旅美台湾艺术家杨金池在联合广场街头展出了他的装置艺术作品《融冰》(Burning ICE)。他用每块大约300磅重的70块冰砖,摆放成一个高达62英寸的主体冰砖和五个小型冰座椅。主体冰砖内部设置了一个红色警报器,不定时地会亮起警报红灯,并大声响起,向人们警告冰块正在快速融化。五个冰制座椅散落在主冰砖的四周,砖面上放着防水垫,再铺上一层毛巾,让群众入坐。《融冰》旨在提醒人们,南北极冰原遭受融解对于地球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应该自觉地思索及反省,如何保护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地球村”。此创作由曼哈顿社区艺术基金会赞助,纽约市文化事务局与曼哈顿下城文化委员会主办。
纽约另一个艺术作品展览场所是公共花园。20世纪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雕塑家,英国的亨利·摩尔(Henry Moore),其基金会就曾经在纽约植物园举办过“摩尔在美国”(Moore in America)展览,展览共展出20件作品,包括18件青铜和2件玻璃纤维雕塑,散布在250公顷的五个设计区草地上,每件雕塑分置独立,与繁花绿树对话,显示出流畅的参观动态线。亨利·摩尔曾说:“风景一直是我能量的来源。所有自然的形状,对我都有发掘不尽的意趣,树干、青草的触觉和差异自然整体就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形状的展示。”
《摩尔在美国》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单一场地的摩尔雕塑展览,把自然美与人造美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让普通市民零距离感受大师卓越非凡的巧思和神技。
(责任编辑:李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