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蚌埠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探讨城市博物馆的职责
2013-09-14 14:25:51 钱仁发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代人如何利用这些宝贵财富,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得到什么启迪,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也成为了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蚌埠市博物馆运用博物馆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表明城市博物馆是城市文化遗产传承的使者。
一、城市的文物资源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底蕴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更是博物馆的自身职责所在
我国著名的博物馆学者苏东海先生曾经指出:“博物馆物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博物馆功能发生的根据,是博物馆价值的源泉,有什么样的物就有什么样的博物馆。”这说明了物对于博物馆的重要性。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内涵,也决定了博物馆有着各自的特色。发掘、展示其文化内涵是博物馆研究者的目标,是提炼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所必不可少的过程,博物馆也因此与城市所拥有的文化遗存融为了一体。
从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对文化遗存的研究保护情况可以看出,发掘历史文化底蕴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蚌埠,原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其兴旺发达缘于津浦铁路。1908年动工兴建的津浦铁路(天津至南京浦口),途经蚌埠并设站,使得这个平静的小渔村骤然喧闹繁荣起来,人口增多,商贸纷至沓来。一座新兴的城市悄然成长起来。1913年,军阀倪嗣冲在此建立了“安徽督军公署”;1926年,军阀张宗昌在此亦成立“安徽省政府”,蚌埠一度成为全省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后发展更为迅速,现在成为了 “千里淮河第一大港”,皖北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其居民来自四面八方,大家都说:“蚌埠是现代文明—火车拉来的城市!”但通过蚌埠市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证明了火车拉来的城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蚌埠的这块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蚌埠双墩遗址,一处七千多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经过1986年、1991年、1992年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2005年召开的“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研讨会”和2009年召开的“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 确立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双墩文化”。双墩文化作为淮河文化的代表,使人们认识到淮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淮河和黄河长江一样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蚌埠双墩春秋墓,经过2006至2008年的发掘,揭开了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填补了有关钟离国历史和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蚌埠双墩春秋墓,墓葬的主人是春秋中期一位名叫“柏”的钟离国君,该墓形制独特,遗迹现象复杂,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各类器物,该考古项目入选了“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7年开始的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是“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子项目,至今已经进行了五年,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见证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龙山文化在淮河流域所形成的强势文化,以及文化的传播和势力的扩张,证明淮河流域是古代文明传播的一个重要路径。遗址中存在的遗迹特征表明该地点曾举行过大型集会和祭祀活动,这一现象,也应是揭开淮河流域古代文明关键时期的谜底之一。
蚌埠城北40公里处的固镇濠城垓下遗址,是楚汉“垓下之战”的中心战场,2000多年前,这里曾经上演过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好戏。遗址经过钻探发掘,发现保存较好、始筑于51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以及汉代增筑的城墙,出土各类文化遗物400多件,填补了淮河流域无史前城址的空白,被誉为“淮河流域史前第一城”。该考古项目入选了“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明文化与蚌埠渊源颇深。凤阳乃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家乡,而蚌埠在古代隶属凤阳府,两地相距仅20多公里,境内留存着大量的明代遗迹,因而发掘明文化、研究明王朝也成为了蚌埠市博物馆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他们先后将明朝开国元勋汤和墓和常遇春家人的常氏三王墓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注重宣传汤和的抗倭事迹,提升了明文化在蚌埠的影响力。
以上历史事件和出土文物,揭示了蚌埠这块土地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蓝,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改变了人们对蚌埠市历史的认识。这些重大的国家级品牌资源既充实了博物馆的内函,也对博物馆发挥职能提出了要求。
二、揭示历史文化内涵为博物馆所义不容辞,展示、宣讲是博物馆扩大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更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由于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文化机构,加之博物馆拥有研究历史的人才、展出器物的条件和宣讲历史的队伍,使得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具有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宣讲、展示好本地的文化遗产是博物馆建立的一个根本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广大市民也亟需对本地文化的了解认知,尤其是像蚌埠市这样年轻而古老的城市,市民需求强烈,让市民了解其全部的历史,是博物馆人当前的重要职责。
为改变人们认为蚌埠市没有多少文化积淀的认识,蚌埠市博物馆将各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通过陈列的形式展出,先后举办了《蚌埠馆藏文物陈列》、《蚌埠古代文明陈列》、《汤和史迹陈列》、《双墩遗址出土文物标本陈列》、《双墩遗址出土刻划符号展览》、《蚌埠历代文物陈列》等十多个展览。其中《蚌埠古代文明陈列》、《蚌埠历代文物陈列》等通史性展览作为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进行长期展示,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广大市民知道了七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淮河文化;四千年前大禹在这里会朝天下诸侯;二千六百年前钟离国君柏把这里作为最后的归宿;二千年前的垓下之战奠定了大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一千八百年前的桓氏家族,出现了“三代御先生”(桓荣等祖孙三代做过东汉五位皇帝的老师),威震汉晋;六百年前大明开国功臣,著名抗倭英雄汤和敕葬曹山;六十年前群英汇聚蚌埠孙家圩子,剑指江南,定下了渡江战役作战方略……
透过博物馆的展陈窗口,市民欣赏到了实物、倾听了讲解、观看了视频和图片,对蚌埠的历史有了深入地了解,蚌埠虽然是一个新兴城市,但是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先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蚌埠历史发展从未中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文脉。这些史实震撼了市民的心灵,吸引着众多的市民走进了博物馆,尤其是自2008年3月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激增了两至三倍,很多观众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其中一位市民参观后在留言簿上说出了很多市民的心声,他说:“看了展览我才知道蚌埠原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灿烂的文化,先人的聪明才智超乎我的想象,蚌埠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感到自豪!”从参观者的留言中可以看到很多惊诧、惊叹和惊奇。留言里还对蚌埠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要求。
蚌埠市博物馆最近几年的工作,使文化遗产的宣传、研究、保护、传承、利用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一度在全市掀起了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的热潮。蚌埠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考察相关的文物景点并提出指导意见和要求;文物保护经费得到了相应增加,近年来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近千万元;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地保护;研究工作和宣讲工作进一步提升;文物工作队伍得到了充实,蚌埠市博物馆的人员编制由2008年前的17名事业编就扩大到了32名;此外,鉴于蚌埠市博物馆现有条件简陋、展览场地不足的现状,市政府决定新建一座新的博物馆,新馆将投资3亿多元,建筑面积达3.5亿平方米,一座新的现代化博物馆将于今年底前动工兴建。
以上的成效表明,蚌埠市博物馆用自己的工作和努力,发挥了博物馆的应有职能,争得了社会的支持,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客观上需要博物馆为之做出更多的工作
城市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集聚着祖先留下的艺术创造和科技成果,其各种不同的文化遗存,决定了各城市文化特色的不同。中国有二千多个历史文化古城,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独特魅力,因而城市博物馆也必将是千姿百态。这就要求城市博物馆人不仅要加深对博物馆自身发展的思考,还要将博物馆放在城市的综合发展中加以研究,才能使城市博物馆的建设更具特色、更符合当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无沦是保护文化遗产,还是繁荣多样文化,都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与扬弃,博物馆应该用历史的遗存揭示城市发展的成效和经验教训,让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成果的同时,启迪对未来城市的美好憧憬。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文化遗产发掘、研究的范围将更为宽大,所涉及的学科将更为繁杂,也可以说博物馆所承担责任更大。
城市博物馆的展陈,把城市的历史和今天联结在了一起,表明了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课堂,这个课堂的打造,就是依托了城市发展中先民们留下的各类文化遗物和遗存,博物馆有责任将这些文化遗存保护好,研究好并将其系统、客观和艺术地展示给广大市民,使他们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产生文化归属感,这也是推动城市发展、激发城市复兴的巨大潜力。
博物馆在打造现代城市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青睐,当文化遗产在通过深度发掘形成了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后,将会促进城市在制度方面的创新,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影响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城市的标志,在作为文物收藏中心的同时,亦要承担起城市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等多项博物馆的新职能,尤其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作为具有宣传展示教育功能的博物馆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拓展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充分发挥民众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完善文化遗产的社会监督机制,从而唤起全社会共同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蚌埠的城市文化正在形成之中,这种文化具有强烈淮河流域的地域特征。蚌埠的新博物馆建设方案正在确定,新博物馆的建成应该更能够反映淮河流域的历史全貌和风土人情。这也对博物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入挖掘、提炼蚌埠的城市文化底蕴和精髓,让准确的城市文化定位成为新博物馆的建馆理念和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新博物馆的建设,尤其是通过展陈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揭示历史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宣传蚌埠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广大市民对祖先的敬仰、对文化遗产的敬重,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在蚌埠得到更好地落实。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任重道远,博物馆的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可以相信,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者的城市博物馆,一定会与城市共同成长,并会以传承文化遗产而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作者单位 蚌埠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李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