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泰康空间十年之冯延
2013-09-14 15:25:10 窦子、黄寺
冯延
简介: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毕业,2008年至2010年担任泰康空间策展和媒体助理,现专注于艺术跨领域探索。
年轻策展人的成长摇篮
大学毕业初入泰康,798时期
我之前在川美学的艺术史,2008到2010年在泰康空间工作。 我现在自己做一些公共空间的艺术活动。
2007年初,费大为在尤伦斯那边做开馆的一些准备工作,当时我们算是被推荐过去的实习生。我们主要是做文献集的整理,接触了大量85时期的一手资料,包括艺术家一些信件、往来的一些文件,挺珍贵的。你手拿到这些实物时才能感受到当时艺术家的那种热情,是你靠书本完全想象不到的。当时算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些当代艺术史,这些文献的东西给我感触比较大。
尤伦斯那边结束以后,我的一个学长张乃旗就介绍我去泰康,他当时和婷婷一起在泰康空间工作。当时刚好我在川美这边跟王小箭老师一起做艺术数据网,有一次机会采访到唐昕老师。后来我学长去考研2008年我来到泰康工作,当时泰康已经搬到798,只有我和王婷婷两个人。当时第一印象就是小,大概也就40、50平米。为什么后来搬到草场地后那个项目叫“51平方”,其实也是顺应了在798时期的那个概念,因为刚好这边有一个小空间跟以前空间的结构和面积差不多。798时期泰康空间的理念还是“鼓舞与激励”,当时主要针对一些青年艺术家,是他们创作甚至实验的平台;然后再去做一些比较灵活的展览。当时每年差不多做五到六个展览,展览相对比较小,都是年轻艺术家的,展期基本上就是一个月。
我来泰康后接触的第一个项目是小刘炜跟程豪语(秦思源)“谢土”那个展览。“一加一”这样艺术家合作的方式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当时真的是把展厅弄得翻天覆地,又拆墙又铺路挖坑的。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真正接触到这种机构展览时还是挺吃惊的,还能这么做展览,觉得泰康空间的玩法很自由、很灵活,所以也挺感兴趣。泰康很锻炼人,要学习的东西特别多,我当时要盯整个展览工程,之前在学校学的你感觉在这边用不上,很多都是实际操作、执行方面的问题,你要考虑很多方面,那个展览对我的触动比较大。我觉得这边的展览我还是挺喜欢的,当时主要是唐昕姐在策划展览。
当时我确实是一个刚毕业、什么都不知道的大学生,也比较幼稚,实际经验不是很丰富。来泰康后接触到了各方面的工作。刚开始唐昕姐只是让我整理空间资料,她是想通过这个梳理过程让我对机构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另外策展、布展等方面的工作也能接触一些。当时我比较庆幸的是来泰康空间工作,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确实人少,很多事你都要自己去做,接触到的工作会比较杂、比较全面,对于我后来的工作来说提升得比较快。
这样大概不到一年时间,我基本上就把展览的所有流程都了解熟悉了,可能对有些东西我当时还没有办法去盯着、能作出泰康这种效果,但起码我知道这个时候我能做哪些事,这对我的成长特别重要。包括到现在我去做一些偏商业的艺术活动,我都会考虑到里面的细节、整个策略上的规划等等,泰康空间的工作经历对我真的有帮助,但是在当时我真的不懂这些,当时只是觉得让干体力活,甚至刷墙这些都要去做。
当时唐昕姐对我要求并不是特别严厉,我也觉得这个老板挺好的。她比较鼓励员工,限制也比较少,同时也会给我策展的锻炼机会。那段时间我对摄影特别感兴趣,本身我自己也喜欢摄影、也会拍一些照片,所以认识很多年轻摄影师,发现他们对于摄影本质上的追求还是挺纯粹的,所以想把他们中不错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个展示。2009年刚好有一个档期,唐昕姐就很信任地把这个展览交给我去做。我也是第一次在机构里做展览,跟以前在学校做不太一样。那也是我第一次做展览预算、第一次真正开始接触展览,从前期到后期整个流程走了一遍,对我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草场地时期
2009年10月份,泰康空间搬到了草场地。当时可能唐昕姐也考虑到也有一个大点的空间,能做一些梳理工作,所以搬到了草场地。过来之后就把泰康的理念变成了“追溯和激励”。这边刚好是一大一小的展厅,这样大展厅就可以做一些成熟艺术家的展览、做一些梳理工作;而小空间的结构跟798时期很像,还是作为一个年轻艺术家展示的平台。
空间展示的内容也做了一些调整,之前一直都有关注收藏、艺术史脉络的东西,但毕竟那时空间条件有限。所以来到新场地之后,第一个展览就做了“泰康收藏摘要”,小空间这边是苏文祥跟唐姐一起做的“51平方”,主要针对年轻艺术家的实验创造,这还是延续了798时期的展示内容。
搬到草场地之后空间也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参观人群更加纯粹一些,大部分是艺术圈里的;以前在798时期游客很多。另外空间的条件有了,所以在展览主线上范围更加宽,一条是做老艺术家的的梳理,另一条就是年轻艺术家;展示的范围因为空间的富裕可以做得更加多元一些。原来在798时真的非常非常低调,当时也很少做媒体推广的工作,更多还是在圈子里做一些展览活动,用展览去说话。来草场地之后宣传相对多了,这可能是因为泰康空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也该是时候让更多人去了解;同时也吸引一些年轻艺术家来这边做一些更有意思的项目;另外泰康这边的展览收藏和对于成熟艺术家的展示也有必要让更多人去看到,所以推广宣传的力度增强了,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泰康的展览和藏品。
泰康搬到草场地之后,虽然空间变大了,但它的内部结构、人员结构还是比较简单的,这种简单也让你做起事来更有效率。唐昕姐这边比较好说话,在很多事情上面做的压力不会特别大,这个方面也给了我影响。比如我在现在的工作中带领团队,也会用唐昕姐当时留给我的一些印象、一些做事的方式,觉得这样做起来团队大家开心、项目做得也更快。
泰康空间跟其他画廊、艺术机构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非盈利性质很纯粹,毕竟泰康人寿是实力雄厚的一家公司,所以在整个机构运营、资金方面确实比较到位,这也是唐姐多年工作的结果,公司对她比较信任。泰康空间运营起来非常平稳,艺术方面纯粹的学术性做得也比较到位。其他一些画廊或商业机构,要考虑到盈利这些方面,而泰康空间相对更加平稳和纯粹。
泰康毕竟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它在推广方面主要是通过学术方面去帮助新人,去实现他们在其他机构实现不了的一些方案、想法和一些新的作品。所以对于很多年轻艺术家来说,泰康是他们近期的一些思考、探索方面的展现平台,这些年轻艺术家对泰康这边的项目,比如说“51平方”非常重视,参与的艺术家都是很认真、严肃地去做展览方案、去做现场布展。毕竟有这样背景的一个机构、这样性质的一个机构,能展现他们这样一些相对于商业机构并不怎么有市场的作品,是学术上的一种鼓励。
关于培养年轻专业人才
首先泰康给我提供了很难得的一个机会,可以去实际的接触到展览方方面面的工作,甚至还可以有机会自己实际地去操作,这对我的成长帮助比较大。对于任何一个年轻的、想做策展或活动策划、甚至想做艺术方面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挺难得的机会。我觉得很幸运可以接触到这些。另外泰康一直以来不光是对员工这方面的鼓励,主要是对年轻艺术家的鼓励。
关于泰康收藏
圈内其它机构或从业人员肯定也会想去研究泰康收藏,但是这些资料对外对内都保密,这也是泰康空间对整个当代艺术圈比较负责任的一种做法。所以就这块的话,他们想研究,但是拿不到资料也没办法去看。2009年“泰康收藏摘要展览”时只是把每个时期一件代表作品拿出来,但那已经足够震撼了,都是非常重要的作品。
关于现在的工作
我现在做的比较杂,主要在做一些公共空间的艺术活动、策划,更多会把互动新媒体的元素加进去。我比较喜欢跨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我大学时就对互动新媒体这块比较感兴趣,毕业论文也写的这方面。现在可以把之前一些资源、经验活学活用到现在的工作中,一些地产活动、机构运营这块都有涉及。
(责任编辑:陈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