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春晓:写意和工笔的对峙是我们现在习惯的经验
2013-09-14 15:33:47 未知
再讲一下关于中国文化体验和中国传统激活或者工笔这个词汇的时候,我们讲工笔,刚才你讲到了写意。写意和工笔的对峙是我们现在习惯的经验,实际上我是对这个经验是非常持否定态度的。实际上工笔作为一个词汇生成,实际上是最早在十八世纪偶然一些文献中出现,十九世纪1820年比较大规模的被提出,那个时候在画跟01:26:59中,工笔和写意进行一个对峙,即使在1820年被提及以后,十九世纪后半期也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工笔这个概念最早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二十世纪金北楼他们作为一个01:27:20来提出的,所以在这个里边谈到我们讲写意和工笔的对峙也是一次什么?在这里边会带来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个话题是什么呢?我们还是不是要把自己捆在一个工笔的概念中,我们还是不是要把自己捆在工笔的方式表现意的态度中,那个意是写意的意还是意义的意都可以讨论,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看一下最近有一个新的作品就是《丝绢》,《丝绢》……像这样一个《丝绢》系列是好多人对你这个作品感觉到很复杂,很难以理解,我可以首先简单地讲一下《丝绢》并不是最后的结果是重要的,而是这个《丝绢》的生成过程,你把这个《丝绢》首先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燃烧,来源于一块整绢燃烧,燃烧完了以后产生的渣子,会变成轻的渣子和重的渣子,和轻的颗粒,把轻的颗粒收集起来以后加上胶,加上一些传统颜料的方法变成颜料,把车的渣子变成一个什么?雕塑对象,然后用你调出来的来源于这块绢的丝剩下来没有被烧的绢上面描绘,描绘你那个什么?用原来婵娟的渣子做的一个对象,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我们最后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但是我知道你这件作品更大的意义是完成过程,而不是结果,你能让大家把这个复杂的东西说得更简单一点的理解。
姜吉安:是对物的一个态度,一个物通过一种火的转换,呈现自身也转化自身,非固定概念的动态化的物。关于绘画原来那些概念在这个作品里边都不存在,比如说要表达一个对象,要表达一种情绪,都没有了,关于绘画的题材、媒介,包括颜料,所有的东西都是从一个现成品转换出来的。这个作品系列是09年底开始的,谈论这个作品的角度也各种各样,比较多。
杭春晓:我感觉你这个作品像绘画的解惑,对于我们习惯认知的绘画的材料,对于我们习惯认知的绘画的对象,对于我们习惯认知的绘画的结果进行了像解剖一样,您这个解剖的手术刀,就是通过燃烧采集整个下一步画画所有的材料,这里面带来一个问题,好多人有时候讲你那个作品不是用地道的染出来的,是印刷出来的,你作品中有没有可能出现印刷的?
姜吉安:肯定都是染出来的,因为也不可能,怎么可能印刷出来呢?提前这个东西从哪儿来?
杭春晓:也就是说你的所有,别人会讲这个东西怎么染成这个样子呢?肯定是印刷的。
姜吉安:比较细。
杭春晓:你染多少遍?
姜吉安:因为有一些是勾线的。勾线之外那些染色的都有上百遍的渲染,因为其实渲染本身是一个工笔画的特点,本身包含着一种身体的劳动在里边,而且染和绢的材料的接触本身形成一种独特的手感和视觉现象,所以渲染次数很重要。
杭春晓:是不是因为染多了,感觉别人不太可能像印刷的了。
姜吉安:我觉得是这样,关键是洗的方法,很多人对工笔画的技巧可能达不到我对工笔画技巧的掌握,关于洗色的方法,怎么洗去颜色,上次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也说过这个,是需要训练的。
杭春晓:你怎么洗?
姜吉安:洗色肯定是要有经验和技术的,短时间做不到的,也不是祖传秘方,哈哈,将来我可以传授这个技巧。
杭春晓:开补习班。实际上这里边讲到的洗,最后你的特殊的染方法,人们感觉像印刷的,所以产生了这种质疑,就像你讲的一样,如果是印刷原来的原件在哪里,别人会讲你可能画一张通过高仿复制搞出好几张出来,这也是一种思考。我想的倒不是这一点,我想的是你为什么坚持染这种行为,比如在你的作品中如果用一个印刷的东西来替代,在你看来这种意义有什么区别?
姜吉安:差别太大了,工笔画另外一个价值点,可以形成针对资本主义问题的批判性,资本主义法则要求快速、效率、高效,可能很多艺术家,像达明安·赫斯特用很多助手,很多人帮他画,他只管签名,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要对艺术的消费特点或者说产品特点产生批判一定要用时间在里边,也就是不着急,慢慢来。艺术家可以自主控制劳动时间,其实这个劳动时间自主很重要,它的批判价值是针对资本主义体制下人的被动劳动时间,对快速和追求效率,也是一个反驳。
杭春晓:除此之外呢?比如说因为时间的方式、时间累积的方式抗衡资本主义快餐化的生产方式,如果是渲染的一个必要性,除此之外在图像的生成呢?
姜吉安:还有其他的,实际上工笔画我理解,比如说像很多人说经常听到工笔画是写意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在宋代绘画里边工笔画也有另外一种东西。
杭春晓:宋代我认为没有工笔画,只有我们今天理解的工笔方式的绘画,但绝不是工笔画,你看《双喜图》画了一个小兔子的丝毛也不能讲是工笔画,实际上是晚清开始出现,民国时候开始流行。
姜吉安:宋代艺术家比如要画一个牡丹,要研究这个牡丹早晨、中午啊晚上的区别,要把这三个时间都要画得不是一样的,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探究事物的认知精神,认知体验,一种现代主义精神,恰恰被忽略了,一提传统绘画没人提这个。
杭春晓:你的画面绝不可能是印刷的,就是印刷复制出来的。
姜吉安: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啊,化时间的。
杭春晓:向所有人做了一个保证,只要是姜吉安的作品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最后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实际上像你这样的一个水墨动用水墨媒材的艺术家,今天真是越来越多起来,这种特征比如我们讲的聊天会发现我们谈的不再是一个我们习惯意义上和一个水墨画家聊天的过程,我们谈的更多的像一个哲学、像一个思考、像一个认知的方式,更多的网友或者是朋友们会来看,我们谈的不是一个关于手卷的笔墨等等这些东西,也就是说今天作为你这样的一种新的类型的水墨画家明显的在谈论的内容、谈论的方向、谈论的意图都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实际上我们今天可以概括一下是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所带来的或者新的知识视野所带来的变化。
(责任编辑:王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