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九洲:艺术品的主要魅力来源——价格
2013-09-19 09:25:25 刘九洲
艺术品与价格是一体化的,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确实存在没有市场价格下,对艺术品具备本能的喜爱,但是对于一个社会现象来说,如果艺术品不具备价格,那么其魅力可能将消失70%,甚至更多。没有价格的艺术品,是不具备确定魅力的。
艺术品的价格,主要是由三个来源决定的,第一种来源,是艺术家自己定价。第二种来源,是艺术家的签约画廊,进行定价。第三种,则是由拍卖市场决定。
艺术家自己定价,在目前中国还是有一定市场的,熟悉的画商、收藏家,从艺术家手中直接购买,还是比比皆是的现象。对于艺术家来说,可以立即收到现金,也看不到有人拿回扣,心里比较爽。但是这个定价模式的缺点,就是缺乏社会推动力,艺术家就是一个小作坊,生产多少卖多少,没有广告、推销等等。这个模式,延缓了价格可能攀升所需要的时间,当然,如果艺术家水平很一般,本来就没有大前景,那么这个方法其实蛮好。
艺术家签约画廊来定价,是当今西方画廊的常规做法,需要艺术家与画廊都做理解对方做出的努力,这样可以根据协议来办事,这样的模式,主要是需要艺术家理解画廊的推动,对他本人是有帮助的,虽然这个帮助有时候看起来如此的不明晰、如此的抽象,对于喜好现金的艺术家来说,这个模式看起来难以忍受,因为画廊可能拿走作品的时候,是5万元一件,几年之后,出现在市场上,成了30万元、50万元一件。与此同时,艺术家的社会行为,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譬如说,他就不能自己随意卖画给朋友了——很多艺术家因为违反这个规定,与画廊最后解约,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这个模式的优点在于,画廊的工作还是比较有效的,哪怕是换一个人阐述,也比艺术家自己阐述要有效很多。如果艺术品确实够好,那么在画廊的推动下,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会早日到达理想价位,但是艺术家本人却不能在直接销售中,获得这个价位——画廊与艺术家的协议,表面看起来是如此邪恶,呵呵。所以,这个模式在中国总是行不通。
拍卖市场则是更加令人激动人心的市场,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价格是在公开的交易中完成的,更加具备可信度。缺点在于,拍卖的波动性比较大,不仅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潜在买家到场,还决定于同场拍卖的其他艺术品,是否对你这件作品,构成替代。这在前两种交易中,一般不会遇到。让人们感到意外的在于,中国人如此迷恋拍卖市场,有多位收藏家放言,他们情愿在公开拍卖市场花费1000万买一件东西,也不愿意私下花费300万元,购买同样的东西。这个看起来违反常理的行为,其实展示了他们对于未来市场具备绝对信心,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市场价格,对于未来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所以,他们不怕买贵,但是害怕买了没有交易记录。这种想法比较适用于稀少的古代书画,对于近现代书画来说,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件林散之书法,拍卖需要20万元,私下购买是10万元,我可能还是会选择私下购买,因为我吃得准其真伪,也有良好的销售渠道,不需要到市场上去购买。对于古代书画来说,在拍卖市场上,买家都很激动,买贵一点是正常现象。
从三种价格形成模式上看,第一种适合那种对自己有绝对信心的人,或者是觉得直接客户的推广能力非常强,比画廊还强,那么确实不需要找画廊代理。第二种办法,主要是适合艺术品明显需要加强社会推广能力的情况,艺术家本人未必是推广艺术的高手,而比较职业的画廊,会具备这样的能力。第三种,则是适合那种极其珍贵的艺术品,非市场检验,不足以展示其身价的艺术品。在中国延续20年上升的艺术品市场格局中,私下买卖双方都不太放心,都担心私下买卖吃亏,典型的麻秆打狼两头怕,于是,交易双方都要求在拍卖中检验,就此导致艺术品的拍卖交易模式火爆。
艺术品价格一般上升过程,很接近股票交易过程,只是价格上涨,并不是匀速上升,而是跳跃上升,就是突然在一次或者几次拍卖中,形成一个高价位,然后,一部分人接受新价位,一部分人不接受。譬如说,一件普通的四尺三开林散之草书作品,在1995年的时候,大约是3000元,在2000年的时候,大约是8000元,2004年,涨到4万元,2011年前后,突然上涨到20万元左右。在新的价格形成之后,市场也需要消化一些愿意立即抛出的艺术品。经过足够的时间观察之后,很多买家觉得可以接受,于是参与买卖,就此形成新的价格平台。如果不主动设计与拉动,靠自然市场力量,也会逐渐达到新的价格平台,但是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如果拉动太快,出现超高价,持有者大量获利回吐,那么这个价格可能也支持不住,再次回到之前价格。
艺术品的价格因素,还受到一些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支撑。市场一般规律是在“买涨”,但是,由于艺术品不是股票,还具备欣赏价值,因此,很多人即便是买“持有”,也是非常愿意的,这就使得艺术品可能获得更多潜在买家和交易机会。而更加重要的问题在于,在股票市场,你抛售的股票,预期在下跌之后买回来,如果可以买回来,卖掉的股票与买到的股票,是“同性质”的,其间没有任何差异。但是在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具备唯一性,你喜欢的作品,让出之后,可能无法买回,市场上只是有一些类似作品而已,这些类似作品你是否想要,大成问题,因此,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艺术品流动性不高,这也就是在客观上减少了市场供应,变相推动了艺术品价格。
20年来,拍卖市场总体趋势是一直在走强,因此,只要坚持买进,没有人亏本——除非你做了不可思议的市场行为。在价格不断走高情况下,买卖策略其实很简单,就是坚持用更高的价格,买进艺术品,否则,未来你会付出更多的资金,才能够获得一样的艺术品。在某个确定的价格平台上,买那些没有涨起来的,或者买已经涨起来的作品中的精品,这就需要对艺术审美趋势,以及对市场,具备预见性。譬如说,你得知道人们从现在开始,在很长时间内会喜欢王铎书法,而且不在乎他是一个“贰臣”,这是20年前主要舆论不太支持的论调。虽然很早以前徐悲鸿就说过,“怀素之后,王铎草书最好”(我当然不同意这个论调,黄庭坚显然更好),虽然日本人常说“后王胜前王”(就是说,王铎胜过了王羲之,我当然也很不支持这样的看法),但是王铎被重视,确实要晚到1995年朵云轩拍卖了一件王铎立轴,当时价格是55万元。从那时开始,王铎草书条幅一直是市场追逐的目标,但是最后把王铎价格抬起来的,那是匡时拍卖,没有匡时拍卖的努力,王铎不会有如此风光。从这一点上来看,匡时拍卖领悟到时代风气,其对王铎书法的文化推动力,超过了徐悲鸿,也超过了日本人。如果今天(2013年)王铎书法在市场上的价格还是30万一件,那么一定会有无数人再次提出这个“贰臣”是如何如何,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从未发表、从未公开交易过的王铎作品,在拍卖市场动辄百万美元以上,真是再也没有什么评头论足的余地了。
艺术品市场中,当然也有风险,主要风险是两个不理智的人,在市场上联手造就了一个不理智的价格,然后由其中一个更加不理智的人,去默默承受。当购买失败之后,对策往往不是卖掉,而是继续持有,这也是让人晕倒的地方,从短期来看,这个行为类似于投资归零。
这个市场更加让人抓狂的地方,在于这是一个单边走强市场,你不存在低买高卖之后,再去低买的可能性:因为市场不回调。这对参与者的资金状况,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就是在任何价位上,都可以不断买卖,而且还要长期持有。这个要求,不仅是资金要求,而且是心理素质的要求,绝非易事。总体来说,虽然说艺术品每年市场交易的资金总量不少,但是更加可怕之处在于,这个市场积淀的资金,数量更大,没有长期的资金计划,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至于价格走低情况下的买卖,最近20年还没有出现过,我也谈不出什么来,但是从西方艺术品的价格来看,好像在市场不旺的情况下,他们的主要办法,是找一些原本不太出名的画家的重要作品,将其推高到数千万美元,这一点,是值得继续关注的。
从微观上看,在拍卖中,当一件作品,买家参与程度越高,这个作品获得高价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更多的买家参与,是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著录”显然是最有号召力的旗帜,因为相对客观的、古代的记录,更加能够取信刚进入市场的人,这也使得“老手”在有著录书画这个领域中,没有任何优势。你眼光判断得了的东西,著录也告诉大家了,眼光一般的人,也可以深度参与。因此,在大家都不太懂的时候,价格会偏向著录作品,当大家逐渐进步之后,价格分布会趋向合理。
在没有著录的书画交易中,如果这些书画依靠印章、签名、材料特征等条件,可以鉴定,那么,只有那些懂得印章、签名等要素的人,才会动用资金,参与人员就没有那么多。如果是依靠其他更加需要专业训练,才可能懂得的要素,譬如说前辈们说的风格,或者是我们强调的绘画元素演变特征,这就只有少数人懂得,类似于动的石头类型、动物进化的人,只有专家才会明白,这样的书画,只会有很少专家才可能参与,因此,价格往往也就没有那么高。
但是有时候,一些大财团、大藏家邀请多名专家拍卖前鉴定,背靠背,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从市场微观角度来看,两个人就可以决定价格,如果这两个人具备对称的信息,再加上相当的资金,那么,这两个人参与,与100个人参与,效果是一样的。最终价格,就是第二价位的最高心理价,再多一口,第一价格顺位的人的心理价位,人们不会知道的,这才是市场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
拍卖的价格形成过程,与任何市场物品的价格形成过程,是完全一样的。譬如说,一块肥皂的价格,看起来是固定的,但是一旦人们如果获知再也不会生产出肥皂了,以后人们手上就一直会油乎乎的,那么市场上仅存的肥皂价格。显然会飞涨到一个不可想象的位置,肥皂也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生活中的绝对奢侈品。而艺术品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可复制性,但是由于艺术品不是肥皂,不是生活不可或缺,缺了艺术品,还不至于让人整天手上油乎乎的,所以,艺术品市场价格还是可以接触到的。如果在某一个阶层,艺术品成为不可或缺的、像肥皂之于生活,那么其价格还会有巨大攀升空间。
从最近中国艺术品交易价格分布来看,高价成交(单价超过1万美元)的艺术品比例,高于美国、英国市场的高价艺术品比例,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状况。这显示,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总体分布,已经开始趋向于有利于中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西方将会出现追赶中国艺术品价格的局面。这让我想起20年前,中国围棋还不是日本围棋对手的时候,陈祖德在日本的一次发言中说,以后日本棋手将以打败中国棋手为最高光荣。我们这些围棋爱好者,都被他的发言吓一跳,以为太乐观了。但是这个情况,不到20年,就达成了。
艺术品市场价格,今年人们也许不敢乐观,但是价格形势可能会发展得很快,因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短短20年间,就靠买卖中国固有的艺术品,而且不保证真伪,就成为世界第一、或者第二大交易市场,这是现代艺术品市场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而且中国艺术品的评价体系,是早已有之,不需要借鉴西方的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可以把最近的市场价格,看作是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国家的艺术品市场的自然恢复与发展,而不是其他。
声明:本文为雅昌艺术网独家专栏,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出处“雅昌艺术网专栏”!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