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箱”并非武则天发明 战国即出现
2013-09-22 09:45:39 刘曰建
9月13日历史纵横版《武则天发明了“意见箱”?》文章标题后缀了个问号,表明未必是定论。笔者退休前涉猎中国监察史,“意见箱”或“举报箱”出现在战国时期,比武则天早了一千多年。
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李悝为相,李悝任相10年,主持变法,是战国法家的始祖。为稳定社会秩序,李悝帮助魏文侯建立了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并于“僻巷”就是人们不常到的街道设立“蔽竹”。所谓“蔽竹”,即现代的举报箱或意见箱,就是一个圆形的筒,长约尺许,上方有一个大约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便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竹简塞入筒内。蔽竹置于僻巷,是为避人耳目便于举报,保护举报人。
到了西汉,出现了一种叫“垢筒”的举报箱。汉宣帝时期,颍川土豪结党营私,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无人敢治。上吏出身的赵广汉出任颍川郡太守。赵广汉到任后,决定进行彻底治理,为民除害。他从存钱罐中受到启发,制作成“状如瓶,为小孔,可入不可出”的垢筒,起到能够“及得投书,削其主名”(保护投诉人)的作用。垢筒制成后,赵广汉便令部下拿到各地悬挂,并张贴告示,鼓励民众投书举报,保证为吏民保密。经过一段时间,收到很多举报信,赵广汉根据举报信提供的线索,组织力量打击罪犯,终于使奸党散落,社会得到稳定。
公元686年,武则天执政时期,在朝堂上设置了“铜匦”(即铜制匣子),由补阙、拾遗与御史等人充任理匦使,在朝堂执掌匦事,专门受纳臣民的“进书”或诉状。武则天设置“铜匦”本意是接受臣民谏议时政,自陈冤屈,治国谋略方面的投书,从而得到真实的情报,以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反腐败的作用。但后来任用酷吏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武则天甚至“大义灭亲”,把亲生女儿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处死。可以说鱼保家发明的“铜匦”是“意见箱”的一种形式,却不能说鱼保家发明了“意见箱”,更不能说武则天发明了“意见箱”。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