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弱势群体:澳大利亚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
2013-09-23 11:17:05 乌尔苋
《表面的张力》行为、雕塑 Melanie Irwin 澳大利亚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组织的“二分之一现场——北村独立工厂和澳洲艺术家群体联展”在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
ACAF是澳大利亚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的简称。今年7月,由其牵头的山西许村艺术治疗项目将正式启动。许村位于山西和顺太行山深处,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北方山村,我们今日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传说正源于此。同中国大部分乡村一样,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村也有很多年富力强的成年人纷纷涌入城市务工,而将自己的孩子留守在了农村。他们通常一年或数年才能团聚一次。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怀,孩子们的智力发展、社会技能和教育问题都受到极大影响。他们似乎也成了被中国工业化发展所遗忘的弱势群体。
为了帮助他们培养正常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和其他地区的艺术家们在ACAF的组织下,尝试通过艺术教育的方法,与这些孩子一道创作艺术作品。并期望以此为秘钥,来打开束缚孩子们心灵的枷锁。艺术家们在许村的创意参与和引导,必将提振当地传统文化及经济生态,同时也能为这些家庭带来新的生机;而对艺术家们来说,能与孩子们开始一段感动心灵之旅,也未尝不是一次富有意义的人生体验。这种艺术教育与公益相结合的活动可谓难能可贵。
澳大利亚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 董亚仙女士
澳大利亚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是董亚仙女士,其背后也有一段故事。董亚仙创建ACAF的初衷与自己的女儿有关。2011年,她女儿即将大学毕业。作为一个中国母亲,她很自然地想到了子女的未来。女儿读的是艺术专业,打算以后做一个全职艺术家。当得知全职艺术家将会面临的种种困难时,董亚仙说自己非常感动。因为女儿在明知道有那么多艰难险阻时,还能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于是,她就在墨尔本的年轻艺术家园区创办了一个空间。但之后女儿又回到学校继续荣誉学士学位的深造,已建好的空间就由她全权负责。虽然她长期处在商业领域,但对艺术一直有特别的爱好。在此过程中,董亚仙认识了很多澳大利亚艺术家。她发现,这些艺术家同样也有很强烈的与中国艺术进行交流的愿望。于是她想,是否能通过自己的特殊身份,来促成这样一件好事?
坚定她信心的则是一位澳大利亚女雕塑女艺术家。在带着这位艺术家到中国拜访后,董亚仙了解到,原来这位艺术家每个新系列作品的创作,都需要付出抵押房产的代价。而这位女艺术家在澳大利亚已属于中层的优秀艺术家,可想而知年轻艺术家的机会有多么渺茫。因此,董亚仙决定建立澳大利亚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她想要尽可能地去帮助这些艺术创作者,而类似这样需要帮助的艺术家又不在少数,仅凭她一人之力将很难完成。于是,她把ACAF定位成一个非营利空间,而不仅仅是展示空间或商业画廊。她说:“我想做的是一个在商业画廊无法实施的事,即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去支持这些创作者。”
记者:你如何理解艺术基金?ACAF又如何定位自己?
董(董亚仙):我对基金会的理解是多角度的。首先,ACAF的目标是专注于做好非营利基金会。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都能参与进来,同时让他们因为艺术而产生互动。之所以设定这样的目标,是基于我对艺术的理解。我认为艺术不是自娱自乐的,而应当给他人传递信息,让他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并因此被感染。简言之,艺术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其次,基金会应当非常注重开放性与包容性,尤其对跨文化基金来说,更是如此。所以ACAF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成为中澳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我们希望能通过艺术这条纽带来促成对话、了解需求,进而宣传两地文化,为艺术家的沟通与交流贡献力量。总之我理解的基金会是这样的,首先鼓励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到艺术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跨界与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你如何看待国内外各类艺术基金?ACAF是否有自己的范本?
董:我对国内的艺术基金会不是很了解,所以不方便做出评论。就国外而言,有很多非常成熟的优秀基金会。至于范本,也是从各种类型得来,有大型集团类型的,也有私人类型的,除此外还包括艺术家自成团体类型的。与以上各类相比较,ACAF则可以说是综合型的。ACAF的定位是双向的,既要把中国的艺术带到澳大利亚,也要为澳大利亚带来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因此交流和沟通都是双向的,这也是ACAF的特别之处。
记者: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ACAF的资金从何而来,且如何保证持续的资金供给?
董:ACAF的创立资金主要来自我个人,以及其他直接的私人捐助。对于如何保持资金的持续注入,就需要社会群体各个方面的支持,以及通过其他的一些募捐活动。除之此外,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ACAF是否有自己的收藏?更关注哪类艺术作品?
董:ACAF目前还处在收藏的研究阶段,当然我们已经拥有大量收藏。对于定位,我觉得还需要等到更成熟或者合适的时间再来定义。不过大体上,对于那些能体现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的作品,我们会特别关注。
记者:文中提到的许村项目会有哪些艺术家参与?合作者是?
董:参与这个项目的艺术家有渠岩、史金淞、欧阳春、金钕、高孝午、韩娅娟、吴俊勇、Gil de Bassan、Brett Balley等。支持机构包括澳大利亚外交部和贸易部、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James Cohan画廊及前波画廊等。
记者:艺术家驻留项目是怎样的?能为艺术家提供哪些实际帮助?
董:首先,在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前提下,ACAF会为驻留艺术家提供返机票及在驻留国家的食宿。除此之外,还会为他们承担一部分艺术创作期间所需的材料费用。同时,ACAF还会寻找和鼓励其他机构给予艺术家支持与赞助,来解决他们创作所需的其他费用。另外,为了能更好地实现驻留项目的成效,在不干扰艺术家创作的情况下,还会安排艺术家进行主题式的艺术创作,并邀请知名艺术家和策展人与驻留艺术家展开深层次的创作及交流研讨。最后,在艺术家结束驻留创作之后,ACAF会集结并整合艺术家的作品,并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地进行巡回展览。
记者:关于这个项目,有哪些案例,获得了怎样的经验总结?
董:2012年10月,ACAF的艺术家驻留中国项目正式启动。经过甄选后,两名澳大利亚艺术家Sonia Payes和Leela Schauble进驻了位于北京怀柔的艺术区。其中,Sonia Payes基于自己的北京驻留体验而创作的作品,于今年5月,在Fehly Contemporary Gallery举办了个展。2013年,另一位澳大利亚艺术家Matthew Greaves在ACAF的北京工作室进行了驻留创作。6月,澳大利亚艺术家Melanie Irwin也刚刚结束了在成都的驻留项目,并且和2012年参加驻留项目的Leela Schauble一起参与了展览“1/2现场”。Melanie在驻留期间进行的是装置创作,在展览形式上颇为震撼;而Leela则在2012年驻留期间,收集白色垃圾,并进行再创作。其历时一年创作的关于环境思考的摄影和动画,在本次展览中同样让人耳目一新。关于未来,我们的设想是,除了做中澳两国艺术家的驻留交换以外,还会与更多国家的非营利性机构合作。我们希望能越来越广泛地拓展这种可能性,为艺术领域带来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你刚刚提到了北京的新工作室,能否简要介绍?
董:这个工作室主要是为驻留艺术家创造驻留条件。另外还可以给中国的年轻艺术家提供展览机会,在性质上是完全非营利的。
记者:你觉得做艺术基金会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董:坚持很重要,尤其在还未得到更多认可和支持的情况下。同时我也希望,ACAF的活动能得到更多关注及报道,并且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