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清淤考古还原昆明湖底世界:藏神秘行宫

2013-09-26 09:08:17 安顿

  有些风景,触手可及,有些则只能看到一鳞半爪,愿闻其详之际,唯有依赖所谓的“听景”——历史烽烟让很多自然景观面目大变,让很多奇绝遗迹旦夕消亡,留下的传说多于印迹。

  北京昆明湖上的颐和园,被誉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世界。去一趟颐和园,尽赏园中美景,对于北京人来说简单至极。但很少有人有幸见到昆明湖底的隐秘世界,我们姑且叫她“隐蔽的颐和园”。

  明代西堤 道皆古柳,香风芬馥

  1991年在对昆明湖首次全面清淤中发现:“南湖东面堤岸遗址始于十七孔桥前东堤岸边,先向西,复向南,止于十七孔桥东面第8个桥洞下。南湖岛西面堤岸遗址,位于岛西北方向约100米处,其走向始为正西,行约400米左右,曲而向北,其方向正对于今日万寿山西侧之清宴舫,消失于距湖岸500米处的淤泥中。”

  去过颐和园的游客常对美丽的西堤过目不忘,事实上如今颐和园的西堤与古书上记载的元、明两朝的西堤在位置上相去甚远。

  丰富的西堤史料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古西堤的盛景,260多岁的昆明湖其湖泊的形成与开发始于金代,盛于元明,定型于清。古昆明湖曾经叫做瓮山泊、西湖。元代时,颇有人认为这里就像杭州的西湖一样美,于是被称为“西湖景”。这个北方的西湖一度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成为北京西北郊的游览胜地。史料记载,1292年,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主持修建通惠河引水工程,引昌平白浮泉水、玉泉山诸泉水汇集瓮山泊内时,在北起瓮山西侧山下,南至麦庄桥附近,筑起了一条十里长堤,习惯称为西堤,这应该是最早的西堤。

  当时的西堤不仅是北京重要的水利设施,还是游湖赏景的一条风景游览路线。明朝时的西堤,“道皆古柳,香风芬馥”。明朝北京人活得很有情调,每年“四月赏西湖景”,届时,西堤湖中荷花极为繁盛,花开之时,红花绿叶香气袭人,京城男女老幼西郊踏青,出西直门,过高粱桥,经西堤而云集西湖。堤上“茶篷酒肆,杂以伎乐,绿树红裙,人生笙歌,如装如应”。西堤与西湖连成一气,被奉为“一郡之胜观”。

  看史书觉得西堤好不热闹,但彼西堤非今日西堤。古书上的西堤直到1991年才真正被发掘出来。这一年北京市政府开始对昆明湖进行240年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清淤,随着湖底的显现,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以石块和木桩为主,并伴有少量砖块和荆笆遗迹的河道遗迹和堤坝遗址。考古学家确认,这就是曾经热闹非凡的古西堤遗址。这道西堤遗址在南湖岛东西两侧,宽约6米,是用柏木钉与碎石、三合土建筑的堤岸,柏木钉每根长约1.5米左右,直径10厘米不等。考古报告显示:“南湖东面堤岸遗址始于十七孔桥前东堤岸边,先向西,复向南,止于十七孔桥东面第8个桥洞下。南湖岛西面堤岸遗址,位于岛西北方向约100米处,其走向始为正西,行约400米左右,曲而向北,其方向正对于今日万寿山西侧之清宴舫,消失于距湖岸500米处的淤泥中。”从发现的西堤遗址平面分析,此堤由今日东堤岸边始,西接龙王庙,再往西北方向呈弧形状展开,与史载相吻合。

  在昆明湖东堤上有昆仑石碑,上面有乾隆皇帝所题的“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的诗句,西堤何以成为东堤?这要追溯到清乾隆十四年冬,乾隆皇帝以兴修水利为名,曾对古昆明湖进行了一次“大手术”。他想把西湖水面向东扩展,下令铲平西湖北岸的长堤,并按照造园要求,保留西堤上“旧有龙神祠”。同时,又借为其母祝寿之名,大兴土木,创建了清漪园。1750年3月,西湖改造竣工,乾隆皇帝下旨改西湖为昆明湖。昆明湖改造成功以后,乾隆皇帝在湖中仿杭州西湖苏堤建筑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长堤,取名为西堤,将原有西堤改名为东堤,并在东堤岸边建一座镌有“西堤此日是东堤”诗句的昆仑石碑以记其沿革。从此,这条元明时期京城西北郊著名的“西湖景堤”因乾隆皇帝造园而堤改名亡。

  “沉睡”昆明湖底的好山园

  在昆明湖还是西湖的元明之际,现在颐和园的位置,曾有一座小型园林供皇室游玩。随着乾隆皇帝主持修建了清漪园,这座神秘的帝王行宫“好山园”消逝了,自此关于沉睡地宫的传说开始流行民间。

  1991年昆明湖首次全面清淤,在距离现在乐寿堂北面约100米,距离耶律楚材墓西面约200米处的湖底发现了一座建筑遗址,上面第一层是分口青砖,第二层是大块长方青砖,第三层是用三合土铺成的三层墁,最底层是三合土与碎石块、柏木钉混合做成的基础。在遗址上面,尚有许多柏木钉,或成行、或成方,纵横排列深埋于湖泥之中。

  根据该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专家推测此处建筑遗址正是在史界产生很大争议的“好山园”。随着“好山园”遗址位置的明了,关于其“过往”的争议也纷至沓来。

  最早使好山园见诸于世端的是明末文人。瓮山在明末文人的诗集中曾被称为好山,这个在颐和园历史上短暂而又鲜为人知的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漪园创建时期,并反复出现在乾隆皇帝描写湖山景色的诗词之中。有学者认为,在乾隆皇帝修造清漪园时,好山园因其形制和所处位置均与新修建的园林不和谐而被乾隆皇帝下令拆毁,自此沉睡于昆明湖底的淤泥之中,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水下行宫”。

  1979年,清华大学建工系编印的《建筑史论文集》记载,明正德年间一度改瓮山为金山,大泊湖为金海,总称好山园,俗称西湖景。并以好山园为行宫,所以好山园也称作金山行宫。当时的好山园,环湖修筑了许多寺庙,西湖湖畔田畴农舍,湖内铺满了莲荷,相继出现了“泉液流珠”、“湖水铺玉”、“平沙落雁”、“浅涧立鸥”、“葭白摇风”、“莲红坠雨”、“秋波澄碧”等多处迷人的景色,时人称其为“西湖十景”。西湖也因此赢得了“壮观神州第一”的称誉。

  而据清人沈德潜在《西湖堤散步诗》所载“遗臭丰碑旧阉竖”一句,有人据此推测好山园是明朝的私人园林,曾一度归明朝大宦官魏忠贤所有。另外,1985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中也曾指出,好山园建于乾隆初年,其位置紧邻耶律楚材墓园之西北,可能是清漪园玉澜堂的前身。

  尽管围绕当年的好山园到底属于什么人至今争议不断,但好山园遗址的发掘终究弥补了颐和园昆明湖历史研究的一段空白。

  碳屑颗粒印证 颐和园遭遇火劫

  科技工作者从昆明湖底含屑量异常高的泥层中发现了大量年代显示为1850年到1910年之间的碳屑颗粒,这与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火烧颐和园的历史相符合。

  昆明湖首次清淤带来了许多令人惊喜的考古发现。

  在清宴舫以南,堤坝遗址以北,豳风桥以东的大片区域内,考古学家一度发现了辽金时代的文化遗存,其最集中的地点在清宴舫以南约100米到300米的地方。这里散布着陶瓷碎片和零星的金代条纹砖块等,专家猜测它为一处墓葬遗迹。在昆明湖淤积层一下约30厘米处,仍可见陶瓷碎片,由于昆明湖清淤是在冬季湖底封冻时,未能发掘。在开掘的一处,出土了许多陶片和瓷片,还有少量的骨头,陶片多为器皿碎片,经鉴定,大多数为金代遗物,少数为唐或辽代遗物。

  昆明湖底还有另一样“宝贝”,可以看做是英法联军纵火焚烧这一带名园的历史“档案”。有科技工作者从湖底一个含屑量异常高的泥层中发现了大量年代显示为1850年到1910年之间的碳屑颗粒,研究表明这个“历史档案”上记录的时间与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火烧颐和园的历史相符合。

  今天的昆明湖波澜不惊,事实上她是名副其实的北京皇家园林历史发展与传承的见证者。“隐蔽”于昆明湖底的颐和园,还深藏着多少故事,只等后人慢慢发掘。

(责任编辑:张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