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裕固族老人“复原”民族服饰 1件耗时数月
2013-09-26 11:30:10 冯志军 信江
“每个民族自己的特色都是通过服饰、语言等表现出来的,这对于只有万余人口的裕固族而言,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努力。”三十多年来,年近花甲的裕固族老人柯璀玲经过长期民间采风、学艺、研究等点滴探索,以期通过“复原”民族服饰等民间技艺,从而保护“濒危”裕固族文化。
作为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裕固族是中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坐落于祁连山北麓和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裕固族人口聚居最为集中的县,裕固族语言被列九个“正处于濒危状态的弱势少数民族语言”。
入秋后,祁连山脚下的肃南县城盛暑渐退,阵阵秋凉使得长袍短褂的裕固族服饰受到当地年轻男女青睐。在肃南县城一处僻静巷子的拐角处二楼,是柯璀玲的民族服饰文化店铺,虽然街上人流稀疏,但这家店铺的顾客络绎不绝。
进入店铺,被顾客“围困”的柯璀玲忙得不可开交。店铺四面墙壁和柜台内外,琳琅满目的陈列着她数十年来研究与创作的诸多民族布艺堆绣、民族皮雕皮画、民族服饰、各类民族工艺挂件、绳艺沙画等几十种民族文化作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如果有人把裕固族服装穿上街,一定会被人嘲笑。现在没有这种现象了,反而每个人会觉得有一身漂亮的民族衣服外出参加活动,才最有面子。”日前,柯璀玲在小本上一一记录下顾客对服饰订做要求后,略显歉意的与记者聊起天来。
这家店铺一角是隔出来一间不大的“工作室”,里面摆设着两三台缝纫机,几名中年妇女分工忙碌着。柯璀玲告诉记者,这家店铺的真正意义恰恰在于此,尽可能多的为濒危的裕固族文化未来传承和发展多培养一些“传承者”。
柯璀玲说,随着社会发展,虽然老一辈裕固族人脑子里保留着民族服装的意识,但年轻一代逐渐淡化了,一些传统工艺近些年相继消失。“一件裕固族服饰制作需要耗时数月,经过几十种流程、近百道工序,现在掌握这些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她说,自己手艺是小时候母亲所传,后来工作下基层经常向一些裕固族老人请教,并全程记录下来,回家后反复摸索。
近年来,柯璀玲作品作为裕固族民间文化代表赴台湾进行展示,并多次参加国家和省级参展,部分作品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中国民间工艺优秀奖等奖项。今年初,柯璀玲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裕固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如今,经她口传心授带过的徒弟已有百余人。
“原来是一个爱好,但现在已经发展成一种责任了。”从小喜欢美术的柯璀玲至今记得,她的母亲在八十多岁去世前,总给她讲裕固族服饰的“模样”,如何制作。她表示,原来的工艺是传统的一种制作方式,有的比较落后,如今取材、工艺流程等都发生了改变,不反对年轻人追求融入民族特色的时尚服饰。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修建裕固族原生态文化传承基地,外面的人到这里来,都可以亲身体会到民族文化在这里有一种最基础的传承。”柯璀玲说,怎么绣花?怎么织布?怎么形成裕固族服装?这个基地将把传统工艺都在这里留下来。
(责任编辑:董倩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