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画廊一级市场的先天弱势

2013-09-26 16:18:50 雅昌分析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农轻商的传统,尤其是对于商人这一社会身份的轻视更是罄竹难书。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曾在文章中介绍:早在管仲时代,给百姓的分级就是“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经商是末业。汉朝刘邦严令商贾不能穿丝绸的一幅,不能乘坐华丽的车骑,而且抬高租税,并规定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从政。这一传统在此后中国历朝历代中稍有缓解,但从根本上没有改变。

  “轻商”的表现和内涵非常丰富,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意识形态的、有文化传统的。这样的社会文化传统也体现在刚刚起步15年左右的中国艺术市场上。国人目前呈现出的艺术品消费现状似乎与国际艺术市场不太一样——很多中国的艺术品消费发生在藏家之间,或者艺术家和藏家之间,这两种买卖关系也经常在拍卖行中发生。作为艺术商人,画廊在艺术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面一直面临着种种困境和问题,并在这些问题中积极寻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各种对策。

  从国际艺术市场来看,画廊作为一级市场,是艺术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画廊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中却始终处于弱势。太和艺术中心负责人贾廷峰曾在文章中说:“画廊是艺术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承载着艺术品生产者(艺术家)和艺术品消费者(收藏家)的枢纽工程,也是发掘和培养优秀艺术家的优渥土地,画廊理应是具备艺术产业相当话语权的一方……画廊是艺术行业中的最弱势群体,中国的拍卖行和画家一年赚一个亿的大有人在。但我敢说一年能挣一个亿的画廊一个都没有。为何如今却是沦落到此等境地,这迫使我们分析和反思。”

  中国艺术品消费的畸形形态与中国画廊一级市场的先天弱势息息相关。据亚洲艺术中心负责人李宜霖介绍:“在西方比较成熟的艺术市场及经济制度下,西方画廊通常是与艺术家共同成长,甚至先于艺术家发展。但在中国,专业画廊始于当代艺术的兴起,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显然比中国的画廊业的发展更早。”

  在专业的中国画廊成长起来之前,中国的艺术家很早就学会了怎样应对国内外的藏家、媒体。加上以往的中国传统的艺术品收藏的习惯大多建立在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中国收藏家自然习惯于首先来到艺术家的工作室参观、购买。在这一习惯基础之下,即使如北京798和草场地艺术区的专业画廊越来越多,很多艺术品消费者在有机会认识艺术家的情况下,还是更愿意从艺术家手中购买作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