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梦融:策展人被困在何处
2013-09-29 08:37:03 未知
什么是策展人?我们为什么需要策展人?
理论上说,他们推动艺术观念的发展,推出新的艺术形式、发现有价值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环顾四周,这类人很少。
与之形成触目的对比,中国的艺术圈每天举办的艺术展览数不胜数,一部分所谓的“策展人”低吸高抛、炒作次品、指鹿为马、欺瞒传媒、坑蒙买卖双方。而熙熙攘攘过后,有几场展览,普通观众还能历历在目?
当下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的策展乱象,倒逼着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策展人”的概念。
什么是策展人?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顾名思义,就是展览策划者,具体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西方艺术圈中所谓的策展人,原本多是博物馆馆长、图书馆馆长等需要学术背景和管理技巧等跨学科的重要角色,他们还掌握着管理、市场营销、传播、教育等领域的知识。
策展人是一场展览的灵魂,就像乐队的指挥,又像一部电影的制片人,控制着整场展览的形式表达、风格走向以及成本支出。简要地说,在一场展览中,他设立了主题,组织协调一批艺术家进行创作,并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他也要承担批评家的职责,围绕展览主题,控制展品的品质,平衡创作与主题之间的分歧。最后,他还要在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全面考虑如何扩大展览的影响,增加作者的知名度,为展品寻找到买家。
此外,在艺术产业链中,策展人应该在筹资、组织、主题、设计、布展、导览和维护等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不等于独立策展人
在《美国博物馆协会·策展人伦理道德规范》中,如此描述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责:在他们的领域中保持学术发展的当前性,开展原创性研究并发展新的学识,以贡献他们所在领域的以及作为整体的博物馆职业的知识体的进步……
由于我国很多博物馆策展人的身份和职权不明确,展览部门相关工作更多是参与展览行政业务,而非发展学术研究。与此同时,藏品研究方面的专家在完成一般的研究、修复、常设展等方面的工作以外,很少主动参与博物馆临时展览。
所以,大多数人听到策展人时,很自然地将他理解为活跃在当代艺术圈内的独立策展人群体。实际上,前者供职于不营利的公共收藏机构,后者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服务,自己寻找赞助。
策展人的操守
无论是机构的策展人,还是独立策展人,策展人的职业操守之一,就是保持中立,追求学术立场。
策展人只有保持中立的态度,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才能通过学术引导,把一些真正优秀的作品推向市场,推动艺术市场的繁荣,同时,引导观众正确客观地观察艺术市场。
但如今,部分策展人,往往在选择参展艺术家时,挑选跟自己利益相关的艺术家,依附商业机构,例如挑选自己画廊代理的艺术家、自己的学生、个人喜好的艺术家等,只有很少一部分从学术角度选择学术上“站得住”的艺术家。
这等乱象与中国策展人的身份有关,一般不会太纯粹,兼有多重身份,有的本身就是画廊的老板,直接参与画廊运作或者占有画廊股份。这样的策展人可以通过在画廊里运作或者通过杂志宣传跟自己合作关系比较紧密的艺术家,受利益关系的驱使,他们梳理出的展览结论,大多是吹捧和溢美。
这类左右互搏的把戏,出产的是一件又一件价格虚高的艺术作品。这腐蚀了策展人这个行当的公信力,在尚在培育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里,观众岂能买账?
如何赚到应赚的
策展人邹文介绍,在国外,一个展览的前期投入资金是包含策展人的那部分费用的。策展人会按份额从中提取相应的费用。而中国的情况却不是如此,一个展览能有资金支持就很不容易了。而且即便有了资金也是划拨到艺术家手里,或者干脆直接由艺术家来承担这笔费用。
这种普遍现象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是,由于中国策展制度的特殊性以及策展资金来路困难,参展艺术家会倒转过来,按照自己的作品选题,预先设置展览议程,策展人成为了被雇佣的帮手,只不过是利用其学术背景或职业背景,赞美自己的作品,以期望抬高自己作品的市场价格。
同时,策展活动需要相应的资金,全靠国家掏钱是不现实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文化艺术基金的积累、管理和发放机制,甚至缺乏支持产生这种机制的政策法规。在这些根本性的支持没有解决之前,策展活动很难有根本的改观。
这也就是说,只有在不屈从于市场和资金压力的条件下,策展人才能昂首成为一场展览的主心骨,去启迪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个体,最终梳理出了像样的学术成果。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