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以“新星星”为切片的青年艺术评选观察录

2013-10-04 04:07:01 徐婉娟

四届新星星艺术节活动现场

  编者按:新星星艺术节已办四届,从最初主要以川美毕业的年轻人参加为多的第一届,到上海,到南京,再到今年携手艺术广东移师到了羊城。它的创办人曾琼,是业内公认富有诗性且外柔内刚的"女汉子"。她又一次在众多好友的呼吁下,仍旧今年没有进军京城,参加了三届的评选和颁奖的汪建伟称其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曾琼一直说“新星星还没有做好准备,北京也不缺艺术家的推广项目。”作为一个旁观了四届新星星的年轻人,想在这里以“新星星”作为一个案例,来与大家交流当下纷繁的以推举青年艺术家为主的评选活动与展示平台中,值得大家长线关注以及可能会面临的隐忧。

  新星星的三个可取之处

  公平的说,在目前全国已知的十多个青年艺术家评选项目中,新星星整体呈现的创作者及参选作品质量不算是最高的。但从每年入围作品的质量来看,确实是一个在一点一点地提高的平台。

  从最初绘画以压倒性的参选比例,到第四届7位获奖者中有3位的作品属于多媒介应用;从最初按门类设置奖项到如今综合评选,开始设置实验奖,鼓励青年创作者的实验精神。这些改变从一方面说明主办方对于创作者在理解“新星星”的引导,同时也在以示范性的姿态告诉年轻创作者这个平台想要倡导的是什么。创办人曾琼谈到:“我的理想,是把新星星变成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是我做这件事的初衷,我它可以自由的表达它对艺术的一种态度,也可以有足够的能力把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可以在新星星这个平台之外,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比如说学术的推进,比如说更多的展览。”

  其二,新星星是一个相对公平和公开的选拔平台。作为历届初审评委的UCCA副馆长尤洋就谈到:“我觉得新星星艺术节的奖项有几个特质可能是其他比赛目前不能比拟的。第一点,就是它在作品选择范围是非常广泛,而且更多是针对大学院校的学生,这个奖项无疑是为学生他以后是不是走向职业生涯的一个很好的开端。第二点,从新星星艺术节评委的结构来说,首先分成了几个大的区域,评委的身份可能有的是职业策展人,艺术家,机构的工作者等等。从年龄来说,评委也是有几个年龄段,所以大家是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出来的评选结果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结果。”目前国内众多的青年艺术选拔平台,大多采用组委会提名与艺术家自愿报名的方式,有的完全采用前者,有的两者兼之,但完全采用“海选”+“终评”模式征集艺术家作品又主要以推动当代艺术的民间选拔平台,新星星怕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初选通过网络报名与寄件方式进行,并分为四大片区由策展人、艺术机构、艺术家、媒体等16位相关从业者进行初次选拔,从中挑出的100为入围者的作品再以展览的形式呈现,最后由终审评委进行投票决定,获奖者名单历届都在终审后的第二天公布。而被邀请的媒体第一时间蓄势以待在现场与评审和参展创作者进行交流。

  其三,评选标准并非仅限定在青年艺术家,更看重作品本身。“今年有比较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些参赛人员和作品上在从某种意义上重新解释了‘新星星’的概念。因为这么多年来,一直被大家认为是一个推举年轻的,还没有出来的艺术家,但实际上当初在想新星星这个名字的时候,其实重点是在星星。然后希望能够传承当年星星美展时期那种对于艺术创作独立思考的态度。作品中呈现这种态度的功力是最重要的。”曾琼在终审后与记者聊到。如今众多的评选都围着75后的艺术家打转,大多比机构先行一步挖掘“未来之星”,又由于刚出社会的艺术院校毕业生苦于发声渠道不多,急需交流和展示平台,参加评选成为他们最有效的展示方式之一。而今年新星星的实验奖获得者是1973年出生于云南的和丽斌,作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的和丽斌其实近些年一直都在绘画创之余作行为艺术,新的一系列行为艺术作品代表了他近些年的新思考,而新星星有重在推举“新”,他认为来参加这个选拔是非常契合的。用这样一个实际例子,也许可以更加充分的阐释新星星对于“新”与“能力”的看重,而并非是参选者的年纪。

  过往的获奖者中,曾朴在台湾及新加坡举行了个展,何千里应邀参加日本驻留计划并将做展览,姚朋在香港巴塞尔受到关注,首个个展也已在几年7月展出;李俊今年再次斩获“三影堂”摄影最高奖。还有胡顺香,王海龙,冯新路,丁文卿 .......这个变得越来越长的艺术家名单,证明了新星星艺术节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其创始目的:让艺术回到本源,推动当代艺术生态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第四届新星星艺术节揭幕 大奖空缺的遗憾与等待

  新星星的三个隐忧

  我还记得第二届新星星时,创始人曾琼绷住情绪和我说“我现在最着急的就是到哪里找钱把新星星一届一届的办下去”时隐忍的眼神,这对于一个由个人发起,短期甚至中期都看不到回报的一个项目来说,永远都是那根绷的最紧的弦。而从去年开始,新星星有了南京1912集团的资金与多方面支持,在今年第四届的颁奖典礼上,该集团的总裁陈俊也捐助100万元作为公益基金来继续支持这个平台的发展。可以说,给新星星“找钱”这件急事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但在曾琼看来,依旧存在着隐忧,“新星星一定要保持它的独立性,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我希望在新星星之外找到或产生另一种模式,即能产生效益使得新星星以后能自负盈亏。只要这种模式没找到,就是我最大的隐忧。”

  而另外一个隐忧,也许是伴随着前面所谈的评选模式所带来的,就是如何权衡学术与市场,以及对于年轻艺术家的示范性作用。“海选”模式在一方面为我们提供和呈现了最真实的当下年轻创作者的创作现状的同时,也会发现100位入围者的大多数入围作品都属于“小清新”式的消费性图像作品,对于目前所呈现的青年创作真实现状,是主办方和评委都期望能够有所转变的。作为第一次参加终审的艺术家展望,在评选结束后谈到:“现在年轻人画画有些还是挺成熟,画得也都不错,装置也都能做得比较像模像样,这是我的一个感受。但是也有三种倾向,就是有些画还没有摆脱过去的一种审美模式,这样就会容易缺少突破性。还有一些作品会比较有大师的影子在里面,缺乏独立思考性。还有一些表达社会问题的作品有些过于直白,过于直白它就不艺术了,它就变成了一个对价关系,就容易被图解化。”

  而对于今年入围的架上作品有回归日常消费的趋势,尤洋与雅昌艺术网记者细谈到:“每个人解读艺术品的角度都不一样。从艺术品解读的角度大概可以分成两个类型,就是专业群体和有一定文化教养的公众群体,这两个群体的角度和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我想作为专业群体来说,更多通过艺术作品本身,看到作品图象背后的观点和侧重点在哪里,以及创作者叙事方式这些专业的问题上。从公众来说,可能还是需要一个艺术作品传统意义上的日常审美层面的功能性。包括这次新星星有比较大的改革,就是嫁接在艺术广东这样一个大型的艺术博览会平台上。艺术广东本身也是一个艺术品交易的平台,它满足的受众主体应该是城市的中间阶层,那大家买作品的目的也是一个公众性目的,就是买了作品要放在家里进行一定的收藏和装饰。我觉得这种艺术作品对于公众来说,买回家后如果能够超越图象层面去看作品,而且尝试看到图象背后的话,这样就与艺术品建立了一个桥梁,通过艺术品来改善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认知应该是有帮助的,这是一点点小期待。”

  再者,我想从两届的“艺术场大奖”的空缺切入。曾琼再颁奖典礼上说“只有欣喜没有惊喜”,叶永青说“还是有遗憾”,何多苓说“没有突出的”……统一的声音指向今年参加新星星的入围者中没有鹤立鸡群的创作者。这让我好奇今年1200多位参加初选的创作者中,另外1100多位未入围的创作者及投稿作品呈现的又是什么状态。以及,两次的大奖空缺在说明其对优秀艺术家的高要求外,不防也可以从一年一届这个侧面信息点去考虑,是否是由于艺术家的成长速度和周期跟不上举办评选的频率,以及这些新鲜的,优秀的艺术家如何去选择和要不要选择参加众多评选活动的问题。

  结语:从众多艺术家评选活动来看,参与的创作者大致分为两类:刚刚毕业或刚毕业几年的艺术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些社会经验与阅历的艺术相关从业人员及职业艺术家。与很多参与其中的创作者聊到为什么会想要参加或频繁参加艺术评选活动,多参与多展示是绝大多数参与者的想法;再者就是作品从工作室搬出放进展厅,不同空间的展示能够更加清晰的剖析作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最后就是能发现自己喜欢或排斥的作品,从而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取长补短。“新星星”只是众多反应当下青年艺术家创作现状中的一枚切片,艺术家需要更多更好的展示平台,而一些一直在坚持推动艺术家的选拔平台如何一直坚持下去,如何挖掘更多潜力股,如何在学术与市场的轨道上双管齐下,我想不仅仅是新星星艺术节需要面对的问题。

(责任编辑:徐婉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