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孝信:让“大漆”重续辉煌

2013-10-10 18:06:10 陈孝信

——在“湖北漆艺三年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湖北美术馆这次花大气力来抓“漆艺三年展”,抓得很好!希望这个活动能够坚持办下去。现在来抓漆艺,时机虽然晚了一点,或者说晚了相当一段时间,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还是时候。“源•流”——这个展题起得好,“源•流”也就是源远流长。源远流长——这四个字对“大漆世界”来说最适合不过。可是,若要问:源在何处?又将流向何方?问题就来了。其实,漆艺到了中古以后就已经有了问题,进入现代和当代以后,问题就更大了。

  先讲传统问题。漆艺在隋唐以前,就已进入了它的辉煌期。可大家想一想:隋唐以后,这样的辉煌还能继续吗?我认为,不再是这样的了。漆艺从此便走上了下坡路,进入了它的衰落期。原因何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隋唐以后,中国艺术的大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学价值观也同时发生了变化。格局的变化主要就是“文人书、画”的出现和崛起。“文人书、画”源起于唐代,鼻祖是王维,他有一个说法叫“水墨为上”。“文人书、画”到了五代、两宋就进了一个兴盛期,到了元、明时期更是达到了它的高峰。先秦、两汉所崇尚的是:色彩斑烂、富丽堂煌的充实之美,这正是大漆世界的审美观。可是,“文人书、画”兴起以后,主流和上层的美学价值观便开始崇尚气韵生动、平淡天真、空灵超逸。苏东坡还有所谓“绚烂已极,复归平淡”之说,影响甚大。于是,便发生了以下的六大变化:崇平淡而抑绚烂;崇空灵而抑充实;崇简而抑繁;崇墨而抑色;崇拙而抑巧;崇艺而抑技。这些变化对“大漆世界”来说,明显是不利的。所以,它也就被“边缘化”了。

  再说进入现代和当代以来的问题。我来武汉之前,给苏笑柏打了一个电话,问他参加了这次“漆艺三年展”没有?他的回答是:“没有参展。他们说,让我也去参加的话,这届《漆艺三年展》就不纯粹了!我认为他们讲的有道理,所以就不参加了。”这就引出了许多问题:漆艺的发展是一定要保持纯粹?还是应当打破这种纯粹?仅仅是漆器还是漆艺或更为宽泛的“大漆世界”?大漆可否把它仅仅作为一种媒材来看待从而接受观念性的艺术理念?漆艺的作者仅仅是手艺人、还是同时也是艺术家?漆艺仅仅是一种“国粹”而受保护、还是放弃“国粹”一说让它进入国际间的交流?这些都是严峻的问题。

  无论是传统问题还是现、当代的问题,都得由我们这一代人去面对和解决。我的主张是:作为一种“国粹”,作为一种传统手艺,仍然有保留的价值,仍然可以去做。另外,从一个大方向上来看,“大漆世界”必须变,必须接受新的观念,必须进入“当代呈现”的系列,必须参与国际化交流平台。刚才,上海美术馆的先生说到了一个词,叫“凤凰涅槃”。“五•四”运动时期,郭沫若写过《女神》,其中有一首诗就是歌颂凤凰涅槃的。诗中说凤凰将死,要放在火中被焚毁,然后她就变成了新凤凰飞了起来。这其实也是五•四精神的一种体现。我们的传统艺术,包括文人书、画、古典诗词、昆曲、京戏等等,都应该经历一次“凤凰涅槃”的过程,从而获得新生、活在当下。“漆艺”也同样如此,应该是“大漆世界”(所谓“大漆”是视野之大,而非仅仅是指原漆材料)而不是“小漆世界”,应该是大艺术而不是小玩意。

  看过本届“漆艺三年展”,我作出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艺术家已经在变,而且变得很好。刚才提到的苏笑柏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用漆媒材来做的例子,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中国个案而进入国际交流。他不能来此参加展览,我对此表示疑问。展览上有一位法国女艺术家做的作品就很好,令我眼前一亮。此外,还有唐明修做的《苍诘造字》、沈也做的《修里探外》、田中信行做的《蚀生之记忆2010—1》、吴淑芳做的《旧影》、马晓娜做的《浮生若梦》、还有陈勤群做的两件大漆装置,都是不错的作品。另有三分之一的艺术家正在求变的途中,或抽象,或具象,或表现,或综合了多种方法。可是,在我看来,这种变法相对折中,变得不够彻底,做得也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地去提炼。还有三分之一的艺术家既不想变,事实上也没有怎么变,还是在坚持做传统样式的东西,且是以器具为主。这样做当然也无可厚非,但其中有一件体量较大的《卧佛》,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显得十分突兀——这里又不是宗教场所,周围又没有相匹配的作品,真是莫名其妙!说严重一点,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件“假、大、空”的东西。

  以上意见,并不成熟,仅供方家参考。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