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黄杨洪:皮色巧雕 展现白玉独特之美

2013-10-15 16:27:54 未知

  

  海派玉雕以细腻著称,简洁且刚柔相济,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玉石雕刻大师,黄杨洪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熟知玉石的特性,遵循因材施艺,利用天然玉石原皮的形和色,娴熟地运用各种雕刻工艺,巧妙地在作品中融入现代美学简约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作品画面干净,主体繁简疏密分明,给观者浑然天成之感。

  凭借着这些优势,黄杨洪近年来屡次在玉雕评比活动中获奖。去年在第三届“玉龙奖”评选活动中,他的三件作品《锦上添花》、《花开富贵》、《年年有余》纷纷入围决赛,最终捧回了一个金奖、两个银奖。

  从打磨开始

  偶然成就了必然

  黄杨洪接触玉雕与他人截然不同,并非从雕刻着手,而是从玉雕作品最后一道工序打磨开始。

  打磨也就是抛光,是给基本完成了的玉雕作品进行最后的修饰,是给玉雕增色的过程,将毛躁的部分打磨得光滑,把棱角部分打磨得柔和,让线条清晰地显现出来。尤其是技术过硬的打磨师傅,不仅可以完全体现出作品原有的结构和形状,还可以通过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将原来雕刻者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的部分呈现出来,挖掘出作品潜在的特性,增加玉雕的艺术表现性。

  “打磨时要非常小心,必须对作品的表现题材或是雕刻工艺有一定的了解。若仅仅只是简单地抛光,那就是在给玉雕做减法,是一种浪费。”黄杨洪说,当初打磨作品时,他会时常拿着作品不断地研究,以便在打磨时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部分需求保留,哪些部分去除后可以完美地呈现作品,倾己所能地为玉雕做加法。

  正是如此,这种偶然性成就了黄杨洪,让他具有了先天优势,对玉雕整体结构拥有了精准的把握度,对玉雕的制作全过程拥有了全面的了解。他懂得了玉料的属性、表现特点是什么,懂得了各种雕刻工艺的特性,懂得了不同雕刻题材的寓意,懂得了应该采用哪种适当的工艺。更练就了敏锐的审视眼力,以“把关者”的身份审视出每件玉雕的精妙之处,欠缺之处。

  故而,1994年当他所在的玉雕工厂安排他学习玉雕雕刻时,他很快就掌握了雕刻的技巧,完美地展示出玉雕之美。而其他几位与他一起学习雕刻的师兄弟们,由于缺乏与他相同的打磨基础,以及对玉雕精准的审美眼光而陆陆续续地放弃了玉雕。

 

  师承科班

  技艺全面独特

  黄杨洪师从海派玉雕师程广彦,由于程广彦毕业于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系统地接受过绘画、雕塑等学习,对结构比例、线条处理、神态刻画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这让得其真传的黄杨洪也同样具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说是“半个科班”。

  “斩铊功”是黄杨洪所学的诸多雕刻技法中最独特的技法。拿到一块玉料后,他会先将大概的成品效果图在脑中一一画出,认定确实适合表现动物后,再在玉料上率先把头部的部位确定好,画出大概的位置。这样整件作品大的部位定好了,小的细节部位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一般他会在头部的位置把眼睛、鼻子、耳朵等五官逐一画出,而后画出身体等部位。如此,作品比例结构就很准确,整件作品表现力就很完美。

  这显示着黄杨洪精湛的雕刻技法,也展现了他扎实的技术功底。他能够运用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空雕、圆雕等各种技法雕刻各类题材,能够在同一件作品中灵活且恰当地施展技艺,展示出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赋予作品生动性。

  然而尽管已经身怀“绝技”,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玉雕的表现力,1999年黄杨洪“跳出”了玉雕加工厂,独自闯荡市场,开始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雕刻经历。以往他只能完全按师傅或客户的要求,原封不动地照图雕刻,纵有千般创意,也无从施展。这种枯燥的机器式雕刻,使他脑海中泉水般不断涌现的创作灵感无法通过精湛的技艺展现出来。

  “跳出”则打开了他迈向玉雕创作新领域的大门。他开始尝试着自己的创作设计作品,独自处理雕刻过程遇到的每个问题。比如在花鸟件雕刻过程中,玉料出了脏,他便会把这个部位设计成花草,遮掉缺陷的部位。或是原本站立着的骏马腿被做断了,他会索性将站马改成卧马。同时,原本以雕刻花鸟动物件为主的黄杨洪也尝试着雕琢人物件,逐渐地拓宽了题材的表现范围。

  

 

  巧雕皮色

  作品更显灵动

  以前好玉料好找,雕刻作品主要在气势上打动人,而现在好料越来越少,只有题材设计上更加讲究,懂得讨巧,尽量少动刀,通过精湛工艺把千变万化的天然皮色用来做巧雕,才能够让作品更显得灵动,增加作品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这便考验着雕刻者的功底,要求他们面对一块好玉料时,不能过多地去掉不好的部分,又要能准确地利用皮色表现出玉料的特性。经过多次尝试,黄杨洪掌握了巧妙运用皮色的技巧,可根据不同皮色特点雕刻出适当的题材。

  每块玉料的皮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能是整块,可能仅占小部分,也可能只是一条线。颜色更是丰富,红的、黑的、黄的或是间红间黄、间红间黑等等。“利用皮色巧雕,既要富有个性也要符合现实。根据特定的环境背景设计出特定的题材,作品才会深得收藏者喜爱。”黄杨洪表示,他创作时一般会将红色皮色雕琢成金鱼或鲤鱼嬉戏于白玉之上,寓意年年有余;黑色皮色雕琢成鲑鱼,寓意富贵有余;间红间黑的则将红皮雕刻成鲤鱼,而黑皮则雕成翠鸟,通过颜色对比体现出作品的层次感。去年“玉龙奖”获银奖的作品《年年有余》,他就根据玉料上红皮分布的位置,顺色设计了两条一大一小的鲤鱼耍玩嬉戏的画面。上端辅以的红皮花纹配饰与大鲤鱼的鱼尾巧妙的连接在一起,下端略有雕琢的天然皮色则与小鲤鱼鱼身相接,两端纹饰看似随意却安排极为巧妙。整件作品画面流畅,皮色利用精妙,红皮灵动地显示在白玉之上,呈现出了白玉皮色巧雕独特的“红皮白肉”之美。

  此外,在黄杨洪看来玉雕雕琢者还应该主导玉雕市场,不断地深入挖掘出不同题材的表现形式,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玉雕之美。以花鸟件为例,黄杨洪预备着尝试用刚刚出生的雏鸟搭配含苞待放的荷花,展现对新生的渴望,展示他独特新颖的创作理念,改变人们对传统花鸟件的认知,赋予花鸟件全新的表现力。

  

 

  扬长避短

  薄意技法出众

  如今好料、好工、好题材成为了玉雕发展的必然趋势,黄杨洪同样认同这种发展趋势。逐渐尝试着从各种雕刻工艺中挖掘出自身最擅长的表现形式,将之放大,不断创新,将好工发挥至极致。浅浮雕由此“脱颖而出”。

  浅浮雕是在玉石表面进行的较浅雕刻,层次交叉少,深度一般不超过2毫米,所雕刻的图案和花纹都浅浅地凸出表面。“浅浮雕很大程度上接近了绘画形式,更多利用了绘画的描绘手法或是透视的处理方式来表现。”黄杨洪说有时他运用浅浮雕技法时,会直接在玉石上以刀代笔进行设计,这也就是高难度的雕刻技法——薄意。

  这种技法是极浅薄的浮雕,是由寿山石印章雕刻工艺衍化而来。刀法流利,刻画细致,一般在整体构图布局时,要求雕刻者必须具备扬石之长,避石之短,化弊为利的工艺,注重意境和气韵,做到按材施艺,因色构图。而且最关键的是,采用薄意技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玉石天然的形状和重量。

  故而,他的花鸟件雕刻多采用了薄意工艺。薄薄的雕刻层映衬出花儿的娇艳、鸟儿的生动,犹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国画,典雅、精致,似有一种脱俗之美,很有质感且更适合把玩。“把玩玉雕讲究作品的画面表现,也讲究作品的整体形状。”黄杨洪说薄意浅雕的工艺特征使得作品圆润,没有棱角,精致的绘画则增添了画意,这让爱玉者在品赏玉雕画意的同时摸出了手感。

  扎实技术功底、精湛的技法、出众的表现手法组合出了黄杨洪玉雕独有的特色,使他的作品传递吉祥寓意的同时也符合了现代审美情趣,使他始终走在了玉雕创作的前沿。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常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