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晓霞:陈师曾的观点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价值危机的一种回应
2013-10-19 13:37:07 未知
朽者不朽——陈师曾的人文世界
2013年9月25日晚六点半,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名为“朽者不朽——陈师曾的人文世界”的讲座,这是中央美术学院九十五周年系列活动“山高水长:艺专的先生们”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曹庆晖教授主持,主讲人为中央美术学院宋晓霞教授。宋晓霞教授在学术研究中注重中国艺术精神的当代转换,着力探索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现代美术形态。此次讲座着重探讨陈师曾的生活世界、文人画精神和以及现代中国美术。
我们可能得先回到整个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美术的一个概观上,最笼统地说,我们讨论一下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得与失,我们得在哪里呢?客观地说,就全球来说现代就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虽然它越来越进步,进步到我去年买的Iphone4,现在已经被Iphone5、5S、5C所替代或覆盖,在这样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中,西方也是一个从神的世界,大家可以用美术史去想象,转向人世间这样一个祛魅的过程,这是我引用他们翻译的词。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一个主导思路我们都很熟识了,就是用写实来取代写意,重建中国艺术的入世精神。因为写意是建立在一个文人画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而文人画的价值观似乎都是和隐逸、出世相联系的,所以当我们如果需要推进美术的现代发展,推进它的一个现代转型,入世好像是一条大道,所以以社会效应为己任,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使中国美术的发展基点趋向通俗的、共性的对社会实际有用的方向,切合了现代社会变现的一个典型取向。而且客观地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者在这一个方案下,或者这样一个路线下,也形成了新的,不仅形成了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和重要的经典作品,也形成了现代中国新的美感或者新的意象等等,这或许是我们的所得。
然而如果中国美术特别是现代,就是二十世纪以及今天的中国美术只有向现代社会的功利要求认同,只认同这种需求,才能够在现代世界找到立足之地,我想这终究也是一种“失”。
陈师曾的确是以进步为中国传统价值辩护,这一点值得注意,但是他并没有把中国画或者中国艺术纳入现代的时间价值系统,因为你只要纳入现代系统中国画的价值是处于劣势地位,他并没有纳入,只是取了进步这一个概念,所以他守住了中国画的文化主体,因为一旦进入这个价值体系,文化主体就得让位于写实或者其他入世的一些价值系统,一些目标。陈师曾评判现代中国画的权利没有交给现代社会的功利尺度,我说的功利更多的是艺术的功能角度,不是简单地把它和意识形态等挂钩。我个人的评价,陈师曾的观点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价值危机的一种回应,就是因为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不是中国画走向没落或者是衰败的问题,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价值遇到了危机。这一点不光表现在美术上,在社会层面,甚至伦理层面都有显现。所以陈师曾他的价值观正体现了现代中国画主体的自觉,他的努力是追溯中国画文化价值的根源,这个根源他认为是精神,是文人画的他归纳的四个方面。借此确立了中国画的自我意识,在现代世界中创造中国画自身的主体性,这是一个西方的哲学概念,但是确实在中国现代转型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包括我们今天讨论全球视野下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这个主体性不仅仅是说我们怎么能从我们的作品中反映或者是最早的能够显现中国社会的变迁这样一个层面的问题,而是怎么能够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带有主体性自觉的探索来去做今天的作品。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