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甘肃古城变枯城 敲响哪些警钟?

2013-10-21 11:54:24 未知

甘肃古城变枯城

  永泰古城,位于甘肃景泰县寺滩乡,建成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旧时,古城护城河环绕,河宽水深,人畜不能自由跨越。城外方圆几十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川沃野,城背后山林茂密,可潜藏千军万马。但如今这里全没有了古时候的模样。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古城的人口从1300多人锐减到100多人。(10月20日《新京报》)

  古城变枯城首先当然应该归之于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极差。永泰城内原有许多古树名木,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城后面的松山上还是大森林,当时人们还在山上砍柴。几乎最近20年时间,山上的树也被砍完了,再后来由于连年干旱,树也没再长起来。如果本地居民不乱砍滥伐,绿化意识强,或许就不会落到如此境地。

  其次周围的大环境大气候的恶变也造成了古城变枯。永泰古城周围近几十年来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在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像永泰古城这样因为生态日益恶化而遭到废弃的村庄还有很多,这说明是个共性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初,兰考生态环境恶劣,形成风沙、盐碱、内涝等“三害”。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粮食亩产也仅有百斤左右。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人民大量栽种泡桐以改造生态,最终探索出了一条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此后,全国各地也大兴绿化造林活动。但进入市场经济后,许多地方出现了乱砍滥伐现象,有的甚至劈山造新城大开发,致使生态严重恶化。

  可以说,许多地方仍然在走着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路子。中共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点,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符合科学发展和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

  从秦朝时起,政府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往古城这一带移民,充实人口,以拒外敌。此后,各王朝均迁民于此。但移民现象如今发生了调转,人口不再迁入,而是纷纷迁出。其实古时的政策也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应该帮助当地居民治理恶化生态为主,而不是整体搬迁“逃离”。资源是有限的,人退沙进,环境生态恶化不断蔓延,资源就会更加枯竭,“枯城”就会越来越多。

  仅仅几十年来,古城就变成了枯城是一记警钟。某种程度上枯城是一种标志和证据,凸显了文明治理生态平衡上的短板和不足。当地球流尽最后一滴泪后,枯城就会越来越多,人类就再无法移民搬迁了。从全球来看,也是如此,这种枯城比农村城镇化后出现的空心村无人村更加可怕。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