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再创辉煌

2013-10-22 09:39:52 未知

对黑龙江版画的思考

  曾像火红的高梁,金灿的稻谷,经历了若干个辉煌的黑龙江版画,如今在市场商潮的激荡中,翻上覆下,接受着新的洗礼。黑土地上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版画创作群体在沉思、徘徊,在拼搏、奋进……

  北大荒版画依然以其醇郁的生活气息,抒情的格调在版坛独树一帜;大庆版画以其独特的空间意识和理性主义的形式构成,表现出现代石油化工基地的雄伟景象,越发引人注目;阿城、大兴安岭、鸡西版画也姿态不一,各展风采。还值得注意和欣喜的是呼兰乡镇“娘子军”版画和北大荒“儿童团”版画的脱颖而出,又给黑龙江版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为适应版画创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版画院、阿城市版画创作室、大庆市版画院相继建立。拥有专职和兼职版画家24人的省版画院,在逐步完善适应新时期创作机制的同时,着力于业务建设,健全了凸版、凹版、平版、孔版等制作设备,从而使省版画院的创作充满活力与生机,由单一的木版向多版种过渡。总的讲,黑龙江版画还是稳步地发展着。

  但是,面对时下商海潮的大背景,黑龙江省版画队伍也出现了人心浮躁,凝聚力差的现象。个别群体的组织者和创作上的带头人为了改善、解决生活和居住的条件,离开了自己多年经营、扶植的版画群体,南下或出国操起了其他行当,造成有的群体原来较为整齐的创作力量出现了缺口。面对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版画系和专业创作单位强手如林的版画创作正规军,群体的一些作者也感到有点底气不足,心力不够,版画创作难以突破已有的框架和模式,从而使得作品显得平平常常,上乘之作也很少见,令人感到黑龙江版画在奖牌和花丛中潜伏着丝丝危机。创作好像又步入一个“高原期”,处于发展较慢的阶段。相对的兴衰是历史发展的现象,我们应遵循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其波峰、波谷的交替态势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当前,黑龙江版画如何再度冲向波峰,以新的风范影响于社会?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想法。

  其一,要强化版画作者的修养。黑龙江版画已形成了一支以省版画院等专业创作单位为核心,各群体创作骨干为中坚的相对稳定的队伍,专业和业余作者达300余人。据了解,有许多作者忽视对文化理论的学习,有的写一条自己的小传,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点;提起著名的美学理论家贡布里希的视觉图式说,一点也不了解。强化队伍的素质已是提高黑龙江版画创作质量极其重要的环节。所以,广大作者必须注意加强学习,扩大视野,增长才识,提高修养。要潜心地研究中外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优秀版画创作,丰富自己的艺术意识,探索艺术语言的融合,提高版画作品的内涵语义和深层格调。

  其二,要拥有版画创作的新思维、新观念、新行为、新目标。应该时刻关注社会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以便能够主动而冷静地把握和处理版画的表现手段和形式。这就要求版画作者加大力度,进行刻苦的艺术实践,才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版画作品。

  其三,要使版画作品进入到正常的商品流通领域,使得版画原作走向社会和寻常百姓家,这样,既可扩大版画的社会影响,体现其艺术价值,又可为艺术作品再生产提供经济条件。

  黑龙江版画已持续发展了三十多年,在中国当代版画中是最具创作活力的学派之一,希冀它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再创辉煌。

  (原载《生活报》1996年9月15日)

  补记

  这篇文章是时任《中国版画》杂志的编辑李飚先生约写的。可稿子和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黑龙江议事厅创作的套色木刻组画《北国风光》一同寄出后却一直没有用稿的音讯。后来还是时任《生活报》编辑王丕先生打来电话,问我手头有没有稿子,我说还有一篇,于是这篇稿子就在《生活报》发表了。

(责任编辑:李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