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朱文轶:谭国斌的方式(一)

2013-10-22 14:34:23 朱文轶

  一

  第一眼看到谭国斌的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时,我就意识到从没有人把它的样子写出来或画出来过。

  长沙解放西路上的酒吧街所散发的生机,体现在它的人流,也体现在它的商家与时俱进地把当下一切最热的娱乐符号拿来招揽生意,从“超女”,到“中国好声音”。更迭的新面孔让这条街保持着新鲜劲,这种新鲜劲也在飞速地把旧事物、旧景致、旧记忆一并从城市和人的脑海里驱赶。

  酒吧街现在面临被长沙“五一商圈”驱赶的命运。后者是升级的商业业态,它能胜任城市的新面孔。酒吧街当年也是这样驱赶它的前业态,把那些零散的小店面统一成了一个主题。这样粗暴的城市史是中国人早已习以为常的景观,它贴切地对应着茨威格笔下的那个时代,“跟我们的时代相比,还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使人去认识这种强烈的欲望——整整一个时期和整整一代人的忘却和乐于忘却的欲望——有这么迫切。”

  任凭外部世界这种乏味又蛮横的进化,一个其貌不扬、被叫作“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地方,在中间竟显得从容不迫,自顾自个儿地生长。它没有与周围的一切拉开距离,没以拿着腔调的上流会所自居,也没拿出上层建筑的架式正襟端坐,而是用一副同样的草莽姿势混迹于此。它向熟人、陌生人;本地人、外来的人;体制内的人和体制外的人敞开大门,它和所有人都打成一片。

  在一个容易存在门第之见和派别之争的江湖,这成了它的优势。也许它本来也没什么野心,也许它在使用某种和外部世界的进化力同样原始的生命力谋求自身的控制力。和它的主人一样,它是个行动派。一开始,它只占了这栋外表陈旧的楼盘的第六层,这十年间,它不断向上扩张。现在占据了整栋楼的三层空间。

  主人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对这空间进行了分配:九层展示当代艺术作品,八层展示古玩和字画,作为博物馆入口的六层则拿来专门展示湖南本地艺术家作品。

  这些空间同时是主人的整个家族成员的起居场所。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食堂。他们和这些艺术品共栖。还有主人的宠物:一些热带鱼和五六条贵宾犬。这些毫不相关的图像凑在一起构成了这家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的迥异气质和身份特征。它反映了一个湖南人的家族观,也表明了主人的待客之道。

  二

  选址在这里是个偶然。精明的主人被更精明的开发商算计了一把,但现在来看这生意一点都没吃亏。2002年左右整个中国的地产业还处在跃跃欲试的前沿,这条坐落在二线城市的解放西路上一点不像它现在这样人满为患,当时地价房价低迷。主人看中了这块地皮的性价比:整个八楼拿下来四户打通是个很大的空间,价格也公道。他还看中了这栋房子有个体面的大堂——开发商承诺的这点对主人很有吸引力。但酒吧街的入驻让这条街的租金飞涨,开发商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协议,把公共大堂租给了其它商铺。

  民宅中的“博物馆”被土地升值后带来的力量侵入了。同时,周围的物业都在翻新,这栋旧楼在这个黄金地段中租赁投资的性价比让它价值突显,成为城市低端业态的抢手货。大排档看上了楼身旁边的街。想从KTV包夜K歌的年轻人身上赚一笔的廉价招待所也看上了这栋楼。很快,它就被入驻到里面的各式各样的个体经营者包围起来。这些参差不齐、大相径庭的业态在同一个空间里构成了竞争。主人要平衡他购买艺术品和投资物业上的资金分配,他选择了就地扩张,在2005年2006年长沙房价开始爬坡的时候,陆续买下了这栋楼的八层和九层,一共近2000平米。

  它伸在楼体外的招牌用最世俗的霓虹灯来装点。一到夜晚,它就浓艳地亮起来,也有时熄了,隐藏在黑暗里。再沾染点时间的灰尘,很吊诡地突出在酒吧街的一边。它招牌上的字本可以换成个洗脚城、中药铺子、网吧,也一样通顺应景。但就那“当代艺术”四字令它瞬间在风尘市侩中不凡起来。从2005年这里举办的第一场展览开始,方力钧、李路明、祁志龙、俸正杰们,就频频出入,成为这里的常客。他们像小城镇泡网吧的青年,穿过昏暗、狭长的楼道,进入一台楼号按键都已经完全模糊不清的电梯,来到一个宽敞的既被当作博物馆又被作当家的地方,然后在这儿三俩成席,插科打诨,说几条香艳段子也调侃下世道,顺便画些画,谈点艺术。

  很难想象这样的空间堆满价值上亿的艺术品的样子。一些艺术家在这儿闲侃中创作完就把画丢在这儿了。也有一些是主人从北京、香港的拍卖场上高价竞逐举牌得来,经海陆空物流,从全球的艺术中心城市千里迢迢抵达长沙,再由那条昏暗的通道运进房间,然后像码头集装箱里的货物那样堆积在这里。有些画作实在太大,这栋内部逼仄的旧楼从来没有预留过可令它们出入的空间。主人于是对窗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以便这些巨作,能被吊车吊离地面,从外部顺利通向室内。

  这是谭国斌的方式,也是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成长方式。这里张牙舞爪、汪洋恣肆的市井气息,供人歇脚,没有拘束。在北上广的名利场出入显达厌倦了繁荣的当代艺术大腕们,反倒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由。他们喜欢这里,也成了和主人常来常往的朋友。或许因为这里供他们安放记忆——当代艺术毕竟出身草莽——艺术始终需要在社会里汲取生命质地。

  它成了当代艺术在长沙的落脚点。

  (待续)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晓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