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逛画廊】李苏桥:个人收藏的故事

2013-10-22 23:17:04 裴刚

李苏桥

  任何爱好艺术,利用闲暇时光逛画廊的普通艺术品消费者,都有可能逐渐成为专业人士。李苏桥第一次买油画作品是在一个古玩市场的画廊里,买了一张关于西藏题材的油画。用他的话说是:“这种审美的移情作用把我给赶到购买的群体里面去了,我就买了。”

  从2005年开始经营北京空间画廊的创始人李苏桥,曾被某知名媒体评为中国十大画廊操盘手。李苏桥在开画廊之前也是从喜欢到收藏开始自己经营艺术品的,他说自己的个人收藏非常简单,实际上是按年代来划分的,基本只关注70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家,69年、68年也可能算。李苏桥收藏这一时间段艺术家作品的原因是:“我在过去九年时间里头经营了50年、60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到峰值的时候我都卖的差不多了,所以我没有办法有个系统的收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把那个时候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的作品获的利又投到了70、80后出生的艺术家身上了,我想这样做有可能给自己或者给下一代留下一部分作品,特别特别简单,没有什么悬得乎的事情。

  李苏桥对自己已有的收藏作品线索归纳了几点:第一,比较强调绘画性;第二类,非宏大叙事的,有些忧郁气质的个人情结;第三,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瞬间孤独。他认为70后、80后很多人不自觉地反映带着无奈感情绪的作品,例如70后艺术家李继开、贾蔼力、韦嘉、陈可、陈飞、郝量、邹金华等等。从能够反映时代的角度看,他有更关注60年代的艺术家,比如李津、刘小东。回过头来想70后、80后的艺术家有没有人提供给的是表达个人的语言,但是从一百个不同的个体所反映出来的应该就是这个时代的面貌,从这个角度来讲和他的收藏线索又是一致的。凭借长期的行业经验他认为李津、刘小东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是为未来所留下的。因为我们这代人正好经历了这个社会巨大的变革,应该有一些艺术家去表达中国社会历史巨大的变化。

  李苏桥认为:“收藏本身,我相信很多人是因为有一部分闲钱才有这个消费的。理智的人拿出10%以内,不理智的人拿出50%以上去做这样的事情,他们消费的什么呢?我觉得消费的两点:第一,在今天内心是不是舒服,能不能得到今天人的赞美,至少我是这么非常狭隘的;这些作品能不能真正是有历史价值的,同时又有市场价值的,无非想赢得的就是今天和未来的赞誉,我想一定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的收藏不管买什么东西,永远是今天被唾弃,明天还被唾弃,后天还被唾弃,这样的收藏,从第一天起可能就没有这种欲望做下去了,这样的人能够坚持下去吗?我不是这样的人,我是希望得到鼓励,赞美而且还要赌未来能够得到鼓励和赞美的人,这是不同的。当然任何一个人的收藏都会不自觉带有自己个人这样一个文化的烙印,比如说我觉得,我多少喜欢一些诗意的东西,这个没有办法,因为我确实喜欢诗歌。”

  先了解艺术家是艺术品收藏的开始

  李苏桥经常碰到一些朋友对他说,老李我们也想买一些艺术品,买什么?通常李苏桥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而买?如果为了投资而买,你考虑的就是流通性问题,你不能买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百年之后它是具有市场价值的,你忍不了一百年不去八宝山,你扛不住,所以这种情况下去流通市场——二级市场买,高度流通的艺术品,你可以买傅抱石、齐白石、徐悲鸿,现在可以考虑去买赵无极的等等,这是一种情况。

 

  李苏桥从看皮特-多伊格的展览,给朋友们的建议说起该如何面对艺术品,讲到另外一种收藏的状态:“另外一种情况是,如果说你确实觉得你不懂,告诉我你喜欢艺术品,我也不想买太贵的,我建议你先别买,没事出去玩的时候,经常看一看,双年展也好、博览会也好,美术馆也好,多去看一看,先受点儿教育,知道业内说的艺术品是什么。在全世界范围之内有哪些媒介形态的艺术品,世界人民是怎么来对待这些艺术品的,当我特别兴奋地告诉你这就是大师的时候,你再拿个标签,说这个作品是从哪儿来的……

  比如这次我去苏格兰打球,之后发现爱丁堡苏格兰国家美术馆有皮特-多伊格的回顾展,我强烈建议同行的朋友们抽出两个小时,我带大家去看一看,我就给他们导览讲了一下皮特-多伊格,他本身是苏格兰人,他怎么成长的过程,再挨个给他们细属标签,这个是谁送给MOMA的,这个是从路德维希美术馆出来的,这个是哪个基金会的,这个露易斯安娜美术馆借展,这个是皮特-多伊格新给祖国的美术馆画的,这些作品是怎么形成的?带他们去小厅里看作品,小稿怎么出来的,这样的过程对大家会觉得有意思,这样他们才能够知道艺术家的面貌。

  如果只是给他们讲皮特-多伊格2007年的时候十万美金可以买,现在一百万美金到三百万美金,这是误导大家。人们就把皮特-多伊格作品当成一个工具了,皮特-多伊格是谁都变得不重要了,这属于极其不靠谱,而且会给很多人一个想象的空间,艺术品就是跟一个投资的游戏有关系,而跟其他的没有关系,艺术品最主要的功能不是投资游戏,什么时候艺术品变成投资游戏的功能了呢?艺术品最主要的功能从一个观众角度来讲是愉悦心情的,你看着不舒服看它干嘛,你说看艺术品没劲,看别的就完了,何必看艺术品呢?爬到鬼见愁看看天,看看北京的雾霾……

  艺术原本的功能不能丧失,如果丧失掉,大家更多的钱变成了投资,更少的人爱,那有什么意思?跟投资郁金香、君子兰没有区别了,没有任何意义了。这是我通常会有的建议。”

  艺术品收藏的方法

  从近十年的经营艺术品的专业角度李苏桥建议:“每个人买艺术品的人,都要根据自己所处的角色来讨论。如果你代表美术馆,你代表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大收藏家,你永远有优先权,你可以想买什么买什么。因为你有支付能力,你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你是最受欢迎的,是画廊、艺术家、博览会最受欢迎的人,你有非常大的权利,所以你可以买最好的东西。他们是没有什么购买策略的,因为他们永远能够买到最好的东西,或者是永远能够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讲没有那么游刃有余,我们没有优先挑选的权利,没有买到最好东西的资历背景。

  我是这么来判断这个事情的,尤其对一些新入场的人,真的没有资格,凭什么你新来的要买最好的,想拿什么拿什么,不可能的。因为从规范的收藏角度来讲不是说收了给藏起来,而是收了要展出来。如果你都没有影响力,也不是美术馆,也没有一个公共环境,也没有一个系统的价值标准,你收的就藏了。而我交给公众的,交给有影响力的,有再被展示的过程。所以一个人创建作品做展览,并不希望展览之后就销声匿迹了,他希望不断地被传播,要不然创作有什么意义?艺术家创作的目的是想把隐匿在作品中的思想,甚至技术,传播给观众,我觉得就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我就跟我一些朋友经常讲,你们可以换一个方法来讨论这个艺术家的东西能不能买。你内心总有最喜欢买的和最不喜欢买的两件东西,你可以给它排一个序,从十分到一百分排一个序,如果一百分的东西是最喜欢的,正好人家美术馆不喜欢你就比较幸运买到了。但通常的情况下在绝大多数场合下你喜欢的东西,你最喜欢的东西也是美术馆跟有社会影响力的大收藏家他们所看重的,否则你的眼光太偏了,你的趣味太怪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想什么是可以买,什么是不可以买的?这个时候一位艺术家的十件作品里边,你前五名排不上队,但是排第六、第八的还觉得愿意买,我想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你就可以有了。为什么?不好的都挺好的,好的更好,这是一个购买的方法。

 

  另外一个,这也是判断一个艺术家的方法,因为在通常个展上能够反映艺术家创作的某个阶段的基本面貌。如果排得比较靠后的,品相在排序过程中变得排分比较低的作品依然受欢迎,我想艺术家总体基本靠谱的。无论做绘画的,还是做装置的,用不同的媒介来创作的艺术家,任何一个敢于在这个行业里做工作的人,他都会有灵感突然闪现的时候,都有昙花一现的时候,他都会作出一件非常卓越的作品出来。但是作出一件卓越的作品不能算是优秀的艺术家,如果说70%的作品都非常非常好,非常有品质,完成度非常高,能打动你,应该算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了。所以这样的作品,就是你应该去交钱、拿走的。

  第二个,假如你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什么信心的话,你也别找一个人给你当顾问,你要多听一些人的意见。要多花点儿时间,收藏不用着急。因为这是花钱的事着什么急?挣钱的事争分夺秒,花钱的事不用争分夺秒,因为是愉悦心情的事情,你可以花半年一载,跟很多人接触交流。这些人包括艺术家、经纪人、画廊家、收藏家、媒体人、批评家等等,多看一看,多比较比较。看看能不能形成自己个人的观点,假如一年形成不了这样的观点,十年还形成不了,那就算了。这是一个人本身有没有文化的沉淀,对历史是不是敏感,对艺术家所传递的信息是不是能够接受,或者对技术能不能有一个高度的概括,然后再一个个击破,这不是一个特别特别复杂的系统,所以我想多跟人接触,这是第二点。

  第三,千万不要相信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你不在拍卖行工作,你不认识媒体的人。你光去相信那些二级市场拍卖、画廊、媒体上你获得的二手数据,我觉得是不可以做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有血有肉的站在地上,你违背了很多事情的规律。换一个角度来讨论问题,比如说GDP跟股市的关系,当美国的GDP涨了两倍的时候股票涨六倍,大的可能长七倍。中国GDP涨两倍的时候股票原地不动,如果以美国的经验到中国来做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市场,拼中国的股票市场,你肯定是失败的。没有一个国家GDP增长股票不动的。同样你以其他行业的经验值来讨论艺术品,你想去了解它,一定得要花很多的时间做一些功课,先熟悉了。这是没有捷径的,得到自己的经验,知道去买什么。有人说我只喜欢,我这个讨论不是一个市场的问题,我讨论是你去买什么的问题;有人说我就是喜欢在木板上作画,其他的媒介我都不喜欢,而现在不是中世纪了,在木板上作画的人非常有限;有人说我就喜欢表现旧社会,70、80后这帮孩子不了解旧社会,所以一定要落地,落地的方法就是跟还活着的这些人有血有肉的人谈,而不是面对一些纯粹的数据,那是你不了解的,数据的形成,个人观点的形成,你不了解,必须多角度才可以。”

  尊重文化是艺术品消费理念的基础

  李苏桥认为以是否“涨价”作为判断艺术品的“眼光”就不是眼光了,因为已经与艺术没有任何关系了。因为“涨价”是代表未来交易对手是谁,代表新的资本对“标的物”追逐的疯狂程度。这种行为只是跟钱有关,跟艺术品没有任何的关系,跟个人没有任何的关系,是一个群体的趣味,不是个人的趣味。按个人喜欢不喜欢,是按愿不愿意拥有来判断的,这部分人群我想大概只有5%不到。

  李苏桥在前两年碰到一位欧洲的女藏家。她家里有安格尔的作品,也买了一件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画的是一位女士的肖像。她很喜欢,觉得非常高兴。李苏桥说:“她告诉我,每次她休假离开时都要面对这个作品看一会儿,愿意跟它交流,她觉得这个作品是她想象的特别东方的情调(当然这件作品本身不太东方,在中国人看来是太西方了)。只是说她选择艺术品的这种态度是特别值得尊重的,她买这件作品也不便宜,二十万美金。我是觉得这个类别是不太一样的。

  在收藏艺术品的人群中有20%到30%的人是一些企业家,我也很尊重他们。但是我个人认为他们购买艺术品的动机已经是非常好了,他们只是把艺术品当作个人身份差异的东西。好比你喜欢玩车,我喜欢玩飞机,你喜欢玩公务机我喜欢玩直升机,你喜欢玩帆船,我喜欢玩单板,这只是个人差异,这些人还比较可爱。至少把艺术品当作值得个人去炫耀的最高级别的奢侈品,我觉得特别好。他们是懂得尊重文化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