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早期寿山石鉴赏家高兆与毛奇龄

2013-10-26 19:23:17 韩天衡;张炜羽

高兆《观石录》

图片说明:高兆《观石录》

毛奇龄《后观石录》

  图片说明:毛奇龄《后观石录》

  寿山石是镌刻印章的四大印材之一,因产于福州市北郊寿山乡而得名。我们曾将清纯的青田石喻为西施;将苍莽的巴林石喻为王昭君;把妖艳的昌化鸡血石喻为貂蝉;而将华美的寿山石比之为贵妃杨玉环。寿山石品类繁多,色彩瑰丽,质地软嫩正易于受刀。明末文人篆刻家铁笔纵横,寿山石与青田石都是最理想的石材。至清初,随着“冻石之价愈增”,田黄石的采集与寿山石开采也越发兴盛。应运而生的印钮雕刻工艺,为印石锦上添花,更加推进了寿山石收藏的热潮。

  因寿山石产地或坑洞复杂,石料的质地、纹理、颜色等千变万化,对这些七彩流光、脂润如玉的寿山石进行分类、命名是非常迫切而重要的。幸运的是清初闽籍文人对家乡美石情有独钟,其中高兆所撰的《观石录》,是记录和研究寿山石的第一篇著作。

  高兆,字云客,号固斋。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工文翰,善小楷、行书。为人旷达,曾出游金陵,与周亮工、朱彝尊等交善。康熙初,他自江左回归梓里,适逢寿山石采掘热火朝天。高兆性嗜寿山佳石,他于康熙七年(1668)将友人陈越山、林道仪、彭十厓等十一家所珍藏的寿山奇异美石一百四十余方,逐一记录尺寸,并以生花妙笔,极尽其能地描绘、评介其特色,撰成《观石录》。高兆在文中第一次将寿山石进行分类,称:“石有水坑、山坑。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山坑发之山蹊,姿暗然质微坚,往往有沙隐肤里,手摩挲则见。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他又透露了“相石”、“解石”、“磨光”等经验,曰:“石有络,有水痕,有沙隔,解石先相理,次测其络……石理不一,相石为难,不可以皮相。”并对当时著名石雕艺人杨玉璇(璿)、潘子和、谢奕的精湛雕刻技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高兆《观石录》中所记录的印石均为朋好所藏,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其友人暨浙江萧山名士毛奇龄寓福州,对家藏的四十九枚寿山石进行详尽的记录。因高氏一文在先,遂定名为《后观石录》。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齐于,别号初晴、西河。康熙十八年(1679)举鸿博,授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等职。后辞官专心著述,所著《西河合集》达四百九十余卷。毛奇龄癖印石,在《后观石录》中对自己所藏的寿山石从规格、色泽、石质、钮制、刻工诸方面逐一评介,并提出了“以田坑(田黄)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重要论点,对后世寿山石的分类与等级评定有极大的影响。

  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的时代,对于印材的描绘多借助于文学比喻、参照的手法。如《观石录》中称:“一枚长寸有五、广八分,两峰积雪,树色溟濛,飞鹭明灭——神品”。寿山石的品种除了以产地如高山、善伯、杜陵、汶洋等命名外,俗称的桃花冻、荔枝冻等也均因质地晶莹似玉,颜色犹如雨后桃花和新鲜荔枝果肉而得名。前后《观石录》从学术、艺术性上论述寿山石,被誉为早期寿山石研究之“双璧”。此外《后观石录》中还披露了康熙时上佳的寿山石“载至京师售千金,较倍其值,甚有值至十倍者”的信息,利益的驱动造成了石农乱采滥挖,从而导致了有限的矿脉资源枯竭,变成一片“山为之空,近则入山无一石矣”的惨景,可谓古今皆然,令人感叹。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