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清代老宅搬迁字样上墙

2013-10-27 09:30:01 丛秋芬 于峰

  “绫庄巷31号是挂牌的文物保护单位,也要拆掉吗?”昨天,市民徐先生向《金陵晚报》反映,近日,他途经老城南,发现离升州路不远的绫庄巷与大板巷正在拆迁,住户已经搬迁过半。但让他纳闷的是,挂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的绫庄巷31号,也被写上了“搬迁”字样。

  记者从文物部门了解到,绫庄巷31号是清代两代帝师温葆琛的故居,已经纳入保护。“搬迁”上墙纯属误会,不过,近期确实有搬迁修缮的打算。

  文保单位被“搬迁”上墙

  市民徐先生介绍,他在机关工作,近日,随单位到升州路开会,“正好大板巷和绫庄巷在拆迁嘛,就顺道去看看。”徐先生介绍,附近已经搬迁过半,但让他纳闷的是,挂着“市级文保牌”的绫庄巷31号,也被写上了“搬迁”字样。

  市级文保怎么也要拆迁?昨天下午,记者赶往现场。绫庄巷位于老城南升州路附近,与大板巷一街之隔,不远处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虽然知道大概方位,但想要找到具体号牌却不太容易,附近居民说,四分之三的住户都搬走了,号牌很难找了。无奈之下,记者只得顺着绫庄巷一路向前,欣喜的是,记者总算在巷子的尽头,发现了31号的门牌。

  老人说已经接到搬迁通知

  绫庄巷31号如今是南京金榜老年公寓,大门入口处镶嵌着“南京市文保单位”的小石牌。记者朝里面望去,眼前是一大厅改的通道,约有六七米长,通道两边是门卫室和员工休息室。

  再往里走,是一个铺了水泥地的院子,它的对面是一栋老式平房,外墙、门窗已“修新”,房檐下还残留着黄色的雕花装饰板、斗拱和檐柱等古建筑构件。穿过平房,一栋两层木结构的小楼映入眼帘。小楼有木栏杆环绕三面,在迎面的梁上,还有精致的门雕和窗雕。整座楼木头栏杆和门窗刚被漆成鲜亮的红色。

  住在里面的老人告诉记者,这里曾是一位皇帝老师的家,当时前后七进,大门在绫庄巷,后门在大板巷,十分气派,直到民国期间这栋老宅才慢慢衰落。

  “要搬走了,我们也接到消息了。”老人说,附近都在拆迁,他们老年公寓也接到了搬迁的通知。

  主人身份曾长期被认错

  那么,绫庄巷31号古建筑到底有怎样的来头呢?记者在文物资料里看到,这一组建筑建于清代中期,砖木结构,现存三进,占地500多平方米。在过去的资料里提到,绫庄巷31号古建筑第一进门楣上有砖雕;第二进为大厅,大厅西间有书房,书房外还有一个小院。院内有桂花树,树边有小井一口;大厅后面则是二层小楼。

  不过,由于经过多年来的改造,书中的这些描述和老宅现状已经无法一一对应上了,但记者还是在绫庄巷31号古建筑里看到了很多清代建筑的特色,如此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在这一带,除了甘熙故居,就数这里较为突出了。

  更有趣的是,绫庄巷31号古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传为清末状元、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的旧居,很多书里都沿用这个说法。《金陵晚报》几年前曾经刊文对此说提出质疑,因为查阅翁同龢年谱,这位“帝师”并没有在南京长期居住过。后来,另一位清代帝师温葆琛的后人和记者取得了联系。通过深入调查,最终确认绫庄巷31号古建筑实为温葆琛旧居。温葆琛,南京人,清道光年间进士,当过清咸丰、同治两任皇帝的宫廷专职教师,历任户部侍郎、吏部尚书。

  将修缮打造明代十八坊

  由于绫庄巷31号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同时又是清代名人的宅邸,因此,它被列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会拆的,怎么可能把挂牌的文保单位拆掉呢!”昨天,接到记者的电话,秦淮区文化局文物科的黄先生肯定地告诉记者。那么,为何绫庄巷31号墙上会出现“搬迁”字样呢?黄先生说,这一点,他也不是很清楚,根据他们的政策,文保单位是一律不准“搬迁”上墙的。

  随后,记者与负责拆迁工作的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有限公司孙主任取得联系。孙主任介绍,市民误会了,在他们之前的规划方案中,这处建筑就被纳入保护了,“之所以写上搬迁,可能是下面的工人弄错了吧。”孙主任说,为了对绫庄巷31号进行保护性修缮,他们要求里面的人先行搬走,“将来会朝明代十八坊方向打造。”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