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藏家系列第24期】何志峰:把握艺术收藏的底线

2013-10-28 22:33:16 何妍婷

收藏家何志峰

  导言:何志峰,从兴趣入行,逐渐成为艺术品收藏的弄潮儿。在他的收藏理念里,严格挑选最精的艺术品;同时,艺术收藏要量力而行。在多年的经验中,他认为,把艺术品收藏归入经营性投资预算,最终要吃亏的,“更千万不要借钱买艺术品,这是底线”。从香港长风拍卖行到东莞旗峰山艺术博物馆,熟悉艺术品市场的何志峰,一步一步建立起他理想的收藏王国。通过对东莞旗峰山博物馆艺术总顾问何志峰的专访,揭开他“收藏练功”的方式,不同阶段的经历对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买卖艺术品,锻炼眼力

  “当时花费不高,剩下一千几百块钱就可以买艺术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生产物资经营的何志峰时常要到外地出差,在尚无市场概念及收藏投资意识的年代,在自身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下,怀着对艺术的原始热爱,何志峰在工作之余,揣着剩余的旅费直奔文物店而去。1987年,何志峰正式踏入收藏行列,他花了几百块钱买了第一件藏品,至于这件藏品是什么,他已完全没有印象了,“开始属于主观的爱好,买了什么,在哪里买,我也记不清了。因为当时到处出差,买完回城票,剩下的钱花掉算了。”

  对于当时古玩市集的情况,何志峰如数家珍,“天津有一个古玩市场叫沈阳道和北京潘家园,是最原始的艺术品民间交易模式,但现在这种模式早已消亡。北京的潘家园还在,但跟原来的性质不一样了。”何志峰回忆道,以前在文物商店和文物市场可以看到货源明确的瓷杂、书画、扇子等各种门类,虽然也是真假掺杂,但还能找到好东西。“现在是不可能了,我建议现在千万别去所谓地摊古玩市场,现在都是一帮骗子,为了糊口弄一些假大粗的东西卖,赚点生活费,形成了这种市场。”

  “当时二三十块能买一把民国美人图重要代表樊虚的扇子;刘墉一张小尺幅的书法作品,开价才六百,砍到三四百就能买到。”这些小作品,在现在的拍卖会上偶有出现,价格已用万元为单元。对于当下,名人信札的市场价值在拍卖会上急速上扬的表现,何志峰感慨万分,以前出来的信札都是一本一本地卖,每本好几十页,而且都是又真又好,一两千元一本,而且都是名家,当时我一下就买了十来本,共好几百通名人信札。时光一路走来,经过了私下买与卖和拍卖公司交易,见证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随着物价的增长,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买一件《石渠宝笈》,只需几万块钱,现在动辄上千万,现在玩收藏跟以前不一样了,除了资金雄厚外,你还得要解决平常的现金流,不然的话,再有钱的人也玩不动”。

  二十几年艺术品市场的淘洗,对古代及近现代书画颇有研究的何志峰,经过多轮的优胜劣汰,藏品质量越来越高,“我只记得现在收藏了什么,现在在市场上偶有看到印有自己印章的拍品,那都是我以前收藏过的,但都过去了。”

  在何志峰看来,艺术收藏是一门实物眼鉴的学科,“最大的师傅就是物体;其次是交往的朋友,他的学问、人品、眼界对你有直接的影响;另外一个关键是书籍,一定要多读书查资料,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而对于眼力的提高,进行艺术品买卖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的途径,在他看来,艺术收藏不是闭门造车,“通过学习、交流、交易,无论从眼力、知识与财富肯定会有增长。通过市场流通,获得专家和藏家认可,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对艺术品的鉴赏才会越来越深。”

东莞旗峰山艺术博物馆

  强迫性的行军式训练

  1992年,伴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萌芽,首家拍卖行在南方成立,中国艺术品由默默无闻登上大雅之堂。中国艺术品的流通、被市场接受及认可,拍卖公司起到很关键的推动作用。“1993年,嘉德第一次举办拍卖,成交总额一千多万,都要开庆功会了。现在一件拍品就超过一千多万,这是时代的不同。”

  “还能赚钱呢!”从那时起,何志峰的淘宝领域扩大到拍卖行,通过拍卖行送旧迎新,以藏养藏。“当时买艺术品不是为了高价卖出,因为我有别的工作,所以只是试探性的。”在参与拍卖行的游戏中,何志峰发现,以前用几百块买入的藏品通过拍卖行能卖到几千甚至更多。经过几次试水后,何志峰逐渐把自己力所能及的资金投入到艺术品的买卖中,“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经过买与卖的流转,自己的眼光也会更加开阔。一方面,卖出艺术品体现了自己的收藏得到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更好的艺术品。”

  在与拍卖行打交道的过程中,何志峰建立起自己的资源,并为他进入拍卖公司奠定基础。“我进入拍卖公司也是误打误撞的。”2007年,长风拍卖作为第一个赴香港开展拍卖业务的内地拍卖行,在香港成立长风国际拍卖(香港)有限公司。回忆起进入香港长丰的情景,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何志峰说道,因为自己在拍卖行浸泡了一定时间,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工作地址在香港,人选最好懂粤语,综合几方面的因素,经朋友推荐和安排,我与长风的老板杨休在南京第一次见面,“我记得很清楚,当天是八月十五,事情当晚就决定下来。”第二天,何志峰就投入香港长风首拍的征集工作中。“2007年11月底,香港长风要举办第一次拍卖,我到位的时候,库里一件拍品都没有,他们紧接着去台湾收了一部分东西,我也急急忙忙马不停蹄的征集了几百件东西。结果,香港首拍还是成功的”。

  在拍卖公司的几年里,何志峰感触最深的是,无论人员的交往、鉴赏水平,还是接触人的平台都有“质”的提升:“尤其是眼力”,因为拍卖公司面向各色人员,有藏家、行家、造假的贩子,有时一天得看几百张画,鱼目混珠,古今书画,大小名头。“这种锻炼机会不是每个藏家或者爱好者都能有的。”除了眼力,在征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国外、港台地区的大藏家,可以接触到很多好作品。“大藏家们的藏品给不给你拍卖是一回事,起码他们会拿出好东西给你看,跟在博物馆工作是一样的。在拍卖公司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必须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接触的知识面跟知识量很大,过眼的作品很多,这要求知识储备必须跟上,所以必须逼着自己抓紧时间看书学习。这是一种强迫性的行军式训练。”

  2007年,何志峰在香港时,加入颇有名气的求知雅集,这个圈子为他打开了与香港收藏大家接触的机会,“他们有严谨的开会时间跟聚会活动,包括不定期邀请专家就每个门类讲课。经常有会员们拿出自己的藏品进行交流”,经过这几年的历练,何志峰对自己的收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认为自己以前的收藏,跟那些资深藏家们比较,只是小打小闹,“以前买的东西我一件不留,赶紧洗牌,严格要求,从新起步。”何志峰笑着说。

  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艺术收藏到现在,一直让何志峰乐此不疲的是,自己的学问增长了,审美增长了,修养增长了,经济也增长了。可能好多人不了解甚至不认同,他也认为,事实上艺术品是目前市场最好的投资方向,前提是你投入的财力必须是闲钱。

旗峰山艺术博物馆主展厅“抱朴堂”全景图(新)

  集中力量买最好的艺术品

  2010年底,在香港长风公司工作四年后,何志峰急流勇退,重新回到故乡东莞。“拍卖公司的竞争太激烈了,思想、身体都感觉很累,精神压力大。”何志峰谈到,最关键的是,面前的对手太强大了,“我们永远冲在第一线,从收货、编图录到策划专场,接触哪些买家,他们买哪些东西、接受怎样的价位、一场拍卖的成功率有多少等等,心里都非常清楚。我确实是感觉到竞争越来越厉害了。因为这种竞争不是一两个人的竞争,而是一个团队。如果不能知己知彼,增强自身的实力,如果没有扭转局势和胜算的把握,客观条件无法改变,我宁愿在点到的时候退下来。”

  离开香港长风后,何志峰回到东莞,并进入民营的旗峰山艺术博物馆任总顾问一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在于民间力量的壮大”,何志峰认为,艺术品收藏要回归民间,鉴赏能力也要从官方转移到民间,“随着艺术市场的骚动,现在国内的学术氛围也有点变味了,学术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很严重。而民间的财力和鉴赏力都有了质的提高,人数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东莞有着悠长的收藏传统及收藏实力,近几年,随着东莞的收藏市场被不断地挖掘和曝光,不仅是各大拍卖行征集的重镇,也逐渐成为各大拍卖行预展巡展必到的一站。回到东莞的何志峰,对当地的艺术收藏情况渐渐深入,在他看来,东莞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至今的发展才几年,以前藏家不多,这几年冒出一些有经济实力的藏家,他们仍在继续买入,想卖出的人不多,“东莞跟国内其他省市一样,本身底子薄。改革开放以后,真正富裕阶层是在九十年代以后,艺术收藏历史也就二十多年,缺乏足够的沉淀,藏品质量和数量还须逐步提高。所以到目前还是要买不想卖,包括旗峰山博物馆也是这样。”

  作为一家民营美术馆的负责人,在藏品的挑选上,何志峰本着怎样的标准?他说道,量很重要,但质是最重要的,“我从来不为自己订立什么“百某居”“千某堂”之类的目标,觉得这样会很累,艺术品收藏永远要找最尖端的,收藏每个画家最好的作品或者其最好时期的重要作品,这才能体现一个博物馆的水平及影响”。在刚接管旗峰山艺术博物馆的时候,东莞旗峰山艺术博物馆既有不少的馆藏,藏品的质量虽不错,但没有达到何志峰所言的“最具代表的作品”的要求。“优胜劣汰,如果博物馆中同样类型的藏品有两件、三件的时候,可以只留一件,或者把稍微次要但同级别的拿出来卖。当时东莞旗峰山艺术博物馆馆藏有二三十张齐白石和二三十张张大千,我回来之后,全部卖掉。虽然总体质量都很好,因为没有一件是拔尖的,就是没有一张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是他们最好的作品之一,所以审时度势之后,我建议把馆藏中的一百多件书画出手,因为当时的艺术品市场也非常好。通过变现,重新再置换精品回来”。

  对于当代艺术圈里,不管是传统水墨还是当代油画,何志峰认为:当今的艺术家群体,普遍存在浮躁心理和物欲横流现象,相互攀比(不是艺术),市场炒作;更有甚者,弄虚作假,招摇撞骗,道德败坏。所以我到目前依然奉行一句:“生人勿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哪一位艺术家能够值得认可和值得收藏投资的。这句话可能会招骂,但我认为骂我的人心理其实也认同我的观点的。

  经过2011、2012年两年时间的洗牌,东莞旗峰山艺术博物馆的收藏质量从普通进入高端,藏品数量也进行大缩水,剩下大概400件,以书画为主,也包含瓷玉和杂项类。“艺术家进入中国美术史,确立其艺术地位,能在美术史起到重要影响的那些作品才是我们收藏的目标。”代表性作品作为市场追逐的目标,自然价格不低,对于这些高价作品,何志峰又是如何取舍?“依据经济能力,量力而行,买不到就不买。用闲钱来买艺术品,这是收藏的一个原则。”何志峰说道。

  何志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当地成立了“旗峰雅集”,目前成员有20多人,“东莞有一帮很好的书画艺术爱好者,在各个事业的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大家一块交流,一块学习,一通电话,一条微信,就可以把大家集合起来。”

  在艺术市场浮沉二十多年的何志峰,在铅华洗尽的当下,本着一颗赤热的心,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东莞旗峰山艺术博物馆作为东莞艺术地标之一,也凝聚了越来越多的艺术能量。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何妍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