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巢四重展“双向刺点”访夏季风
2013-10-30 09:02:20 未知
2013年10月26日下午,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这个金秋时节再一次重磅推出四重展:“搜神记:肖旭个展”、“蜂巢·生成 第六回 观水——张小迪个展”、“长物志 第六回:胡晓媛个展”以及群展“双向刺点:作为表象的切入口,一种绘画”。
由馆长夏季风策展的群展“双向刺点:作为表象的切入口,一种绘画”共邀请了段建宇、贾蔼力、李青、冷广敏、倪有鱼、闫珩、臧坤坤等国内七位艺术家参加。值得注意的是,这七位基本上都是70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年轻艺术家。
蜂巢当代今年对青年艺术家的大力推进是有目共睹的,“蜂巢.生成”这个项目更是专门为青年艺术家设立的项目。为什么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会如此关注青年艺术家,尤其是70后艺术家呢?
关注70后艺术家
有幸在展览现场采访了策展人夏季风先生,对于这个问题,他认为“对年轻艺术家我们是一直在持续性的关注,包括像‘蜂巢.生成’就是推出青年艺术家的项目。首先我认为这个对中国当代艺术是有好处的,再一个是年轻艺术家,尤其是70后的艺术家,他们带来的活力是跟之前的艺术家完全不一样的。这次展览的7位艺术家在我看来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70后艺术家,当然他们不能囊括所有70后艺术家,所以我主要还是针对这个展览的结构和“刺点”这个概念进行选择。这几位艺术家又分成两个层面,一类是像段建宇、李青、贾蔼力这种大家比较熟悉、比较成熟的,另一类就是倪有鱼、倪有鱼、闫珩、臧坤坤、冷广敏等这种比较有延续感的。尤其冷广敏,他是‘蜂巢.生成’推出来。这次把他放进来是希望用一种阶梯式的方式来关注艺术家。”
希望能回归到对“艺术本体”的讨论上来
对“双向”和“刺点”这两个概念,夏季风解释是因为这次展览选择的作品除了架上绘画之外,还有装置作品,其中几个绘画作品跟装置也是有对应关系的。这里面绘画有一个刺点,装置里面也有一个刺点。
不过更深一个层次的原因,在夏季风看来,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我们知道85新潮以来,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绘画讨论更多是停留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很少以作品的艺术性角度来讨论。我是希望这次展览本身就能像一个刺点一样,不能说对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至少对我们这个艺术机构,是否能产生这样一个学术方向,让大家更多地回归到对“艺术本体”的讨论,而不是艺术品呈现出的所谓政治方面或意识形态的东西。”
“刺点”(punctum)一词源自于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La chambre claire)中创建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对这个概念的外延稍作扩展而不仅仅局限于摄影作品,那么,“刺点”大致上可以理解为是一件艺术品核心的灵魂所在。简单地说,“刺点”就是那些存在于画面中的细节或者局部,但并非艺术家刻意为之,它更像上天恩赐或者灵光一现留下的痕迹,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在作为“细节”存在的同时,“刺点”又不合常理地占据了作品的画面,像箭一样刺痛观者的眼睛,唤醒一个人身上既对应又特殊的审美感知。
自“'85新潮”以来,有关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绘画讨论不能说少,但更多地停留在作品的“知面”(studium)上。这个概念同样来自于罗兰•巴特。在他看来,大多数的作品属性处于中间地带,不好不坏,承载着模式化的情感、语言或政治的象征涵义——尽管有时也会感动人,但这种感动通常是道德和政治的理性中介在起作用。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把中国当代绘画当作政治象征上的佐证,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讨论艺术家的创作形态,事实上是中国当代艺术现有学术方向的主流,或者说成了一种普遍性的认知。
此次展览以“刺点”作为主题,具体针对七位“70后”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考察,远比考察“'85新潮”或者“'89现代艺术大展”的亲历者,更有客观立场,也更能容易让绘画的讨论回归到相对纯粹的艺术本体上来。或许这是个小而微的问题,但正如参展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些令人着迷的局部与细节,“刺点”犹如明目张胆的隐秘,正在悄无声息地切入作品的表象,在箭一样刺痛观者敏锐感受的同时,也多少可以窥视到艺术家的内心意识和创作的趣味景观。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个展览也试图扮演一个“刺点”角色,借助这些携带着“刺点”的作品的力量,逐渐刺穿业已形成惯性的、有关绘画讨论中显而易见存在的某些局限与偏见。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4日。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