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刚的“王子午鼎”书法情结
2013-10-30 11:08:58 未知
郑志刚通临“王子午鼎”
(文/徐中申)近日,我的好友、著名青年书画家郑志刚拿出一幅奇形怪状、甚是诡异的作品让我看。上面的字我从未见过,它既不是篆书又不是隶书,既不是草书又不是行书。志刚兄看我不明白,便在集联上做了注释并告诉我这是鸟虫篆,是由出土于我的故乡南阳浙川境内的青铜器——“王子午鼎”的铭文组成的集联。
我出生在方城县西北部的农村,老师告诉我们这片土地属于南阳盆地。即使到今天,我对所谓的南阳盆地也没有什么概念,因为我生活的地方是一马平川,并没有盆底和盆沿之分。王子午鼎出土于浙川,倒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很早我就听说,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 部,与湖北交界,在东周时期属于楚国的地盘。南阳境内楚国遗址遗迹众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楚长城(遗址)即分布于南阳境内的南召、淅川、方城等县。
王子午鼎1978年在河南浙川被无意中发现出土,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我几次去省博物院,都没能一睹它的风采(展览的是和王子午鼎相似的垂鳞纹铜升鼎),只能从网上查询相关资料。王子午鼎,三足圆鼎,高76cm(和标准乒乓球案一般高),口径66cm,平底,细腰,两耳稍倾斜,微弧平顶盖。盖、颈、腹内壁,均以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美誉的鸟篆所铸。该鼎造型优美,浑朴艳丽,奇诡浪漫,充分展现了楚风楚韵的显著特征。
鸟(虫)篆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字体,出现于春秋中期,曾流行于楚、吴、越、蔡等国,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鸟(虫)篆是篆书的一种,其文字与鸟形或虫形融为一体,不仅风格独特,更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呈现出与同时期北方字体完全不同的特点。
志刚兄研习鸟虫篆十年有余,对各种鸟虫篆书了如指掌。自2007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学习时,便开始研究“王子午鼎”,对鼎上铭文喜好无比、烂熟于心。志刚兄以鸟虫篆书先后创作楹联近二十幅,使古老的艺术文字与当代文化相结合,让美丽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赋予时代特点和意义。其新作王子午鼎集联“吉年永福,惠月万金”,苍劲有力,笔锋老辣,意味悠长。字形两端细长,中部鼓起,充分借鉴了虫篆的蜿蜒盘曲之形。由此可见,志刚兄对鸟虫篆的浸淫绝非一朝一日之功。
经过大量地书写、详细地观察,志刚兄和我一致认为:王子午鼎铭文除少数字整体像鸟形外,大部分字中都具备两端细长,中间鼓起的特征,与其说是虫篆,不如说是“蝌蚪篆”、“梭子篆”甚或“精子篆”更为确切、形象。志刚兄在通临王子午鼎铭文后,落款为:王子午鼎乃东周楚器,镌铭文八十有四,修长奇丽、浪漫诡异,予谓其线条形态为“精子篆”耳。真可谓刻画入微、一语中的。
笔者在志刚兄画室现场见证了该集联的诞生过程:创作时他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完成之后端详良久,一如母亲看着刚出生的婴儿。志刚兄素有“文字痴”之称,但凡看到好的鸟虫篆书或其它古文字,往往赞叹之声不绝于口,脚步再也挪不开,不细细品味、一探究竟,绝不离开。
多年来,志刚兄痴迷于“王子午鼎”更倾情于鸟虫篆。他临池不辍,功底扎实,把鸟、虫之娇姿融入书法创作,取汉魏唐宋之气势,兼修篆、隶、行、草、楷, 诗、书、画、印皆擅,并担任专业美术评论和专栏作家。这种多方面探索和尝试之路肯定是艰辛的,但也充满了乐趣。远观志刚兄鸟虫篆作品,字中有鸟有虫,近看鸟虫中有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既充分借鉴了鸟虫篆的特点,又融汇了其扎实的书法功底和创作心得。如今的志刚兄,对鸟虫篆的创作已如庖丁解牛般娴熟,其作品造型优美,字形多样。
鸟(虫)篆是古老而美丽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志刚兄对其理解将日趋加深,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从志刚兄的妙笔下迸发!
(责任编辑:林浩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