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九洲:“艺术史环境逻辑”与本能逻辑

2013-10-31 10:51:39 刘九洲

刘九洲(左1)在大都会博物馆观看《夏山图》
 

  很多人问,书画鉴定的证据的基础是什么?

  书画鉴定的证据,不是依赖一般逻辑建立的,而是依赖艺术史环境逻辑。譬如说,一般人喜欢谈“透视”,认为中国画没有透视,西洋绘画有透视,但是大家还算理智,没有说不符合透视的绘画,就不是绘画。所以中国画至少目前不受到这一类低级攻击了。

  但是类似的荒唐,却是存在的。譬如说,早期绘画,显然不具备一些细腻的科学元素的,更加不可能像一张照片,“像照片”是很晚期才具备的特点,但是,如果有人,对着一张像照片透视的绘画,说这是五代、北宋的绘画,岂不可笑?但是现实中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案例,在学术界出现。

  再譬如,山水画草创阶段,是不知道(也不会)利用阴暗,来表达立体感的1,直到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以及屈鼎《夏山图》(图1),这一点依然没有做到2。如果一件绘画,使用阴阳表达山石立体感技巧成熟,这还可能是五代绘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好比18世纪不可能出现包含自行车的绘画一个道理。只是这个道理是建立在艺术史内部逻辑的基础上的,而不像自行车没有出现在18世纪,那么一眼可见。

  再譬如说,北宋开始,人物画开始重视衣纹本身画得如何,而唐代绘画不是这样的3,如果你看到一些不重视衣纹的人物画,而色彩水平很高,那么显然要考虑这是否早于北宋。相反,如果说是一件唐代绘画,但是人物的衣纹线条,却是密集的,我们如何可以相信?任何著录也不能帮助这样的绘画。

  有的时候,稍微成熟一点元素,都会导致我们怀疑一些早期名作,譬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虽然有很多著录说这绘画很好,但是,其中仕女面貌美丽且雷同、设色淡薄、人物衣纹极度成熟,这就不太可能是五代真迹了。

  与之相反,上海博物馆藏的《宫乐图》中,仕女面貌变化大,画面器物与人物大小不成比例,这些看起来不正常的特征,却可以使得人们判断这可能是五代画,而不是南宋画,因为南宋时画面中人与物的比例已经很好了。从艺术史上看,只有那些今天看来显得笨拙的,才可能是五代绘画,譬如说赵干的《江行初雪图》。

  这些都是鉴定中逻辑使用的案例,特别在早期绘画中,使用这种艺术史逻辑,是非常重要的。

  书法鉴定中,也会出现一些貌似逻辑,其实不通的说法。最常见的就是,看到一件古代书法,指着一笔说,这不是某某写的,因为这一笔,写得太差了。诚然,如果太出格了,我们确实可以依靠一笔定生死,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情况,多是外行指着没有问题的一笔,说有问题。这种案例说明,如果训练不当,客观的作品没有问题,论述者的判断出问题了。但是这种判断,也貌似属于逻辑判断,因此需要在此厘清,在鉴定中,需要艺术史环境逻辑,而不是一般逻辑,按照一般逻辑,五代名画如何不美?如果这样一扯皮,就麻烦了,总之,还是要注意历史真相,而非我们今天的本能。

注:

  1参看《西域美术》中所载敦煌出土的绢画中的山水,大英博物馆,法国集美博物馆,1990年代,分别出版

  2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是依靠线条,来分割主要山峰岩石面的,这个时候,还不会采用明暗来分割岩石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北宋屈鼎《夏山图》,也是类似情况

  3 参看《西域美术》,也可以参看新疆出土的唐代绢画

版权声明:本文为雅昌艺术网独家专栏,未经雅昌艺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雅昌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