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浅谈
2013-11-05 16:46:50 彭国仁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而中国汉字源于象形,初创期的文字大多是一幅图画,因此说,以形象表意的汉字书法,具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远在六七千年前,古人在单体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已经创用了合体的意符文字。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大汶河两岸和泰安大汶口发现的“意符文字”,说明了与仰韶文化同样古老的大汶口文化已经相当成熟,这些写刻在陶器——背壶和缸口上的文字,有的像一朵花,有的像一件工具,有的则是表示语义的意符。这种意符文字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一脉相承,是始创期的篆书。
语言具有表达传递思想见解的功能。但中国汉字符号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拥有着深厚的原始积淀,从而形成了强烈的美感和艺术性。象形文字的始创期,如⊙☪,都是一个用以形声、表意,以及寄寓某种内涵和感情的符号,书画同源,不如此,汉字书法也就不可能在艺术殿堂里取得一席令人高仰的地位。
正是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我摒弃了一般书法理论史截源取的古史模式,而是将书法理论史推到上古——六七千年前及到西周时期以便获得一个全历史的立场和观念。
今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不如古人心静,学养、功力和技法尤逊继承传统成为口头禅,深入的程度与古人相去甚远,许多人单纯练字却忽视学养的增进,在不同程度上均面临着调整心态继续补课的问题。
我学书,不管是学帖、学碑,“二王”都是绕不过去的,“二王”书法蕴含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应当细加体味。
我认为书写技法非常重要,要表现汉字的美,需要依靠精熟的技法。古人在技法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汉字整体有一定的规律,在方块字里做文章,不必死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篆书要具备很强的读字能力,这是一个大关口过不去,登堂入室便无从谈起。
我认为只有追求高情逸趣才能使笔下融进高品位高格调和高气韵,出笔不凡令人刮目相看。我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方面的素养,只有在广博文化知识、丰厚的文学底蕴与通晓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
书法中的“力”表现为一个运动的过程。书法可以理解为是线条的组合运动,线条具有很强的艺术力量和审美价值,是生动活泼多变的,而不是均匀平衡呆板的,它不可复制在特定时间空间里。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更改。从这一点来说书法的线条可以承载人的精神与感情。从中可以窥见书家心境与情绪的变化。
学书法必须学习古人,这已经是大家不争的共识,学习古人不过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古人,古为我用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怎么进行书法的创作?我把它总结为四句话:通笔法、慎选择、善临摹、精鉴赏。
第一是通笔法,要懂笔法要熟练运用笔法。书法大家米芾、董其昌都认为,笔法要放在第一位。笔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中锋运笔。所谓中锋运笔,即采取提、按之法。今笔尖常在笔画中间行笔。而提按之法必须反复练习才能熟练驾驭,中锋能练笔画呈现立体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笔力。米芾说过这么一句话“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中锋的概念是书法创作最基本的概念,一定要通过实践分辨什么样的笔画是中锋,什么样的笔画不是中锋。也可以到古人的作品中去寻找哪些是中锋,哪些不是中锋。
第二是慎选择。需要善于发现古人作品比较适合自己性质的东西,开始的时候广征博采,学到一定程度就要收了你到底要学什么,一定要交心骨,不能放任自己什么都学什么都喜欢,慎选择不仅仅指书体,还包括风格扬长避短是学书法的唯一捷径。
第三是善临摹,临摹首先要琢磨碑帖中字的体征与文中然后把这种精神体现出来,把有深度有内涵的东西要反映出来临摹翻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了时间的积累才会有功力的积累。
第四是精鉴赏,精于鉴赏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大书法家多是收藏家和鉴赏家。鉴赏就是反复地把玩研究,把眼福转化成眼力,书法家必须具备好眼力,眼高手才会高。这里面色包括用笔用墨构图风格等等,整个鉴赏的过程就是磨练眼力的过程,眼力至关重要。对古今书法作品的精彩与平庸能一眼看出,会使一个人的审美品位不断提高,同时也能使书法水平得到提高,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我在多年的书法创作中强烈感受到无论哪一门艺术,缺乏艺术家的思想个性的作品总是不太被人看好,且难于流传的,书法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在如今电脑信息日益发展、文字书写常常被人生疏淡忘的时代,如果想要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并拥有自己的个性,风神独远者总是备受大家喜爱的。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